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11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32篇
中国政治   60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建国伊始,周恩来非常重视中日关系的发展.他参与制订了两条重要的对日政策原则:一是严格区分日本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二是正确对待两千年与50年的关系.为了打开中日邦交正常化渠道,他从现实可能出发,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在与日本政府的接触中,他既坚持原则,又适当灵活,将针锋相对的斗争与有理、有利、有节的争取紧密结合起来.在他的大力推动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邦交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2.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来,两国关系体制经历了“1972年体制”到“2006年体制”两个发展阶段。支撑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是中日双方建构出的对于彼此的角色认知。然而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当前,支撑中日关系原有体制的角色建构认知基础已发生重大改变。因此,未来中日关系需要探索建立一个既立足于现实又更为稳定的两国关系体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必须直面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以务实为宗旨、以稳定为核心,按照“安全争端管控的信任方”“价值观制度差异互补的包容方”“更高层次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的伙伴”“全球治理的协调方”的定位建构未来两国的角色认知。  相似文献   
123.
中韩建交15年:外交史上的奇迹 和平共处的典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生 《东北亚论坛》2007,16(4):45-49
2007年是中韩建交15周年,也是中韩交流年。短短的15年中,两国关系不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可以说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迹,堪称和平共处的典范。中韩关系发展的前景是极其光明的,但也不能忽视可能影响中韩关系继续发展的问题。中韩友好局面需要双方共同呵护,实现"繁荣共赢"。  相似文献   
124.
王树恩 《党史纵横》2012,(11):54-56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由于在"反霸条款"存有分歧,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并不顺利。1978年,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日双方都有意推动旨在缔约的会谈。但是,就在中日缔约谈判准备再开之际,1978年4月中下旬发生的"钓鱼岛事件"却使谈判险些夭折。此次事件在中日关系史上非常重要,但由于档案材料的相对缺少,其过程鲜为人知。本文根据笔者搜集的材料,就此事件的来龙去脉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125.
奚向红 《友声》2007,(5):30-32,44
4月的中日友谊梅樱园花香浮动,人流如织,已成为镇江春意最浓的所在。2007年春天,恰逢镇江中日友谊梅樱园15周年,也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15年来,中日关系虽然经历过风雨和曲折,但镇江中日友谊梅樱园的友好交流活动却从未中断。近来,随着中日两国领导人的“破冰、融冰”之旅,标志着中日关系的春天到来了,更为地方的友好交往活动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正是在这样一个春满人间的季节,镇江市隆重举办了纪念中日友谊梅樱园15周年活动。  相似文献   
126.
刘柠 《南风窗》2008,(2):81-81
为了防止自身完全被边缘化,且体现日美一致的原则,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考虑对朝接触。同时,朝鲜方面也释出信号,暗示在绑架问题上进一步对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7.
《国际交流》2007,(3):14-16
为纪念中13邦交正常化35周年,应我会邀请.以常任理事山田正为团长的13本霞山会代表团一行10人于9月9—1613访华。  相似文献   
128.
中日关系近年持续僵冷,已跌人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谷,且尤以双边政治关系为甚。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中日关系今后一段时间的走向仍难以明朗。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很多,其中既有历史的纠葛,也有现实的利益,有已经显现出来的磨擦,也有隐性存在的问题,而在中日政治关系出现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中日间无论显性或隐性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都一一凸显了出来,当中包括极具敏感性、关键性的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它为何成为中日关系中最具敏感性、关键性的因素,近来台湾问题何以在中日关系中越来越凸显。未来又将会如何演化?本文将试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9.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诉讼的大门已经关闭!中国民间对日索赔面临着重大抉择!这是众多中日媒体依据日本最高法院今年4月27日对"西松建设案"的终审判决得出的结论。这一被日本国际法学界认为"极具政治性"的判决,得到了中国政府"是单方面的、非法的、无效的"严正回应。5月25日和6月11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民间对日索赔指导小组连续两次召开研讨会,邀请国际法学家、历史学家、中日两国律师对这一判决进行解剖。他们认为,虽然日本最高法院的判决承认了日本企业的加害事实,但却将中国政府一贯不予承认的旧金山和约作为判决的基础,将《中日联合声明》作为"日华(台)和约"的沿续,单方面对《中臼联合声明》进行曲解,这一践踏中日两国关系政治基础的判决,是中国人民绝不能接受的。与会的中国法学家、历史学家、中日两国的律师.根据国际法基本原则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的历史记载指出,4·27判决不仅是对日本司法独立的莫大讽刺,更是对历史的歪曲。这一判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虽然会使中国战争受害者在日本的诉讼进入寒冰期,但却促使中国政府和民间加快了打通其他渠道的速度。这一判决不仅不会使中国民间对日索赔偃旗息鼓,反将使之得到更多的支持,开展得更加深入。本刊摘选两次研讨会的部分发言,作为对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支持。——编者  相似文献   
130.
70年代初,中日两国尚未恢复邦交,但中日友好和实现邦交正常化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历史潮流。而亲美反华的日本佐藤政府仍然在制造“两个中国”的死胡同里进行着最后的挣扎。1971年2月,中国邀请日本备忘录贸易办事处代表团来京,就两国进出口贸易事宜进行谈判。日方应邀前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