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正年终年初,冲任务,赶业绩,对于职场人来说,年终年初成连轴转,加班熬夜自然也成为常态,神经时刻处在紧张状态,身各种"状况"频出:感冒发烧、食欲差、焦虑症状突显……一切皆"忙"而生。忙应酬,胃痉挛了陈诚是某广告公司业务部副主任,到年底基本上就是忙"联络感情",说到应酬,喝酒是少不了的。陈诚几乎每次应酬束,都是被人搀着回家。前晚,为了应酬一个重要客户,陈诚频举杯,最后喝到胃痉挛,送到医院时被诊断为"酒精中毒"。  相似文献   
32.
张许玲 《传承》2008,(18):90-91
从"九·一八"事变前后到全面抗战,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一直在变化着,最终走上了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共同抗日的道路。随着形势的发展,陈诚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军官,蒋介石极度信任的心腹,他的对日态度也有着明显的转变:从警惕到抗争,再到部分附和蒋介石的意见,即作有限度退让,做相当抗战准备。  相似文献   
33.
本文根据台北“国史馆”出版的陈诚著《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和《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两书披露的档案资料,揭示了陈诚致电蒋介石营救邓演达的真相,并分析了陈诚与邓演达、蒋介石之间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34.
博览之窗     
《党史博览》2020,(1):32-33
国共两党对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的不同考量1938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组后设立政治部,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而从日本归来的郭沫若则担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蒋介石和陈诚选择郭沫若出任第三厅厅长,得益于战时军队政治工作的需要,以及郭沫若早年在北伐军总司令部任职的经历和他本人在当时的才气和名气。  相似文献   
35.
在纪念中国抗战胜利 60周年的日子里,我想起 67年前,即1938年7月, 365位义勇军在广东南澳岛上与日寇血战的悲壮事件。陈诚曾代表政府向中外记者作过介绍,武汉《大公报》誉之为“南澳抗战精神”。在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孤岛喋血中, 殉国者逾265人。今撰其中为国捐躯首要七壮士传,以悼忠魂。  相似文献   
36.
《法制博览》2011,(19):49-49
戴笠对军事力量的向往是一贯的,他认为力量的扩张必须靠武力来支撑,因此十分注意结交蒋系亲信武将,以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其中胡宗南、汤恩伯等人与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对陈诚,虽然或有争斗,但在戴的苦心经营下,总体保持了友好关系的局面。  相似文献   
37.
王楚英 《黄埔》2010,(5):20-21
武汉会战 再建殊勋 黄维是一位勤奋学习、善于钻研、心怀全局、很有远见的青年将领。他于6月13日安庆、桐城失守时,建议罗卓英将部队向马当、湖口靠拢,以备急需。果然,军委会于14日建立由陈诚任长官的九战区后,20日便将原来归江防总司令刘兴管辖的湖口、马当两个要塞区,全部划归罗卓英指挥。  相似文献   
38.
鄂西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著名的战役之一,并取得了重大胜利.会战既歼灭了日伪有生力量(据官方统计,鄂西一役,共毙伤敌官兵25718名,马1384匹,毁灭飞机45架,汽车75辆,船舶122艘,仓库5所),使鄂西广大国土未遭日寇铁蹄的蹂躏,又保住了陪都重庆的门户,它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影响极大.身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和湖北省政府主席之职的陈诚,是这一战役的最高指挥官,于战役的胜利有直接关系,在督率将士抗日守土方面,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9.
李响 《当代广西》2014,(12):59-59
正1924年,林彪考入第四期黄埔军校。彼时,聂荣臻在黄埔担任政治部秘书,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认识林彪最早是在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他当时是第四期学生,学习上比较平庸,政治上也不活跃。"如此平淡无奇的中等生,校长自然不会关心,甚至可能对林彪这个名字根本没印象。蒋介石注意到林彪已经是1933年2月,在反"围剿"中,林彪指挥黄陂、草台岗战役,歼敌3个师,俘获2.5万余人。蒋介石深感耻辱,他在给中路军总指挥陈诚的信中说:"此次挫败,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  相似文献   
40.
张正霞 《红岩春秋》2014,(10):39-44
正1964年6月2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员梅含章如往日一样,早早地来到办公室,有条不紊地做好上班前的准备工作后,习惯性地开始阅读当天的报纸。当他看到《新华日报》上的《红色家谱》专栏刊登的宋振苏撰写的《我们这一家人》时,拿着报纸的双手不住地颤抖。强忍内心的激动,梅含章一口气读完了这篇文章,立即找到宋振苏的地址,奋笔疾书。几天后,远在北京炮兵司令部的宋振苏接到了这封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