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0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30篇
中国政治   107篇
政治理论   44篇
综合类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01.
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概念隐喻在心智中指导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决定着我们的语言表达。而写作作为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概念隐喻的影响。将概念隐喻应用于写作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2.
认知语言学研究发现,时间的表达借用了空间概念,"上"与"下"既可以表示空间方位,又可以表示时间先后。时间概念的"上"与"下"是从空间域向时间域投射产生的一种隐喻。文中从认知角度出发,通过"上——下"这一认知图式揭示空间概念对时间概念的认知隐喻作用。  相似文献   
103.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深深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和比较英汉"爱情"隐喻的认知共性与认知异性,可知隐喻概念体系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及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4.
中国法治之难,在于公众对于法治没有形成普遍的信仰。正如法谚所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但法治信仰的文化如同土壤的改良,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制度建构与法律文化熏陶着这一问题的两面,何者应先行,似乎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制度根植于文化之上,法治能否得到较好的运行,取决于民众对于法治的信仰程度。但是,一项好的制度的建构与运行,对于文化土壤的形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正如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有经验的农民,选择的往往是先栽种一些绿肥或豆科植物。法律文化的形成亦如是。  相似文献   
105.
百年奥运梦想,百年法治求索。同发源于古希腊的奥运与法治,在具有五千年古文明的中国机缘相会,注定了无数难以言语的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106.
“重庆雇主6年换200个保姆”折射着“资强劳弱”的现实,是雇主和雇员权利落差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7.
女儿湖隐喻     
张抗抗 《党政论坛》2013,(20):58-59
泸沽湖,在崇山峻岭之巅苍郁的松林缝隙中,悄然撩开了她的而纱。  相似文献   
108.
张艳云  杨春红 《学理论》2013,(20):174-176
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投射,隐喻是利用相似联想将一个范畴的某些特征映射到另一个范畴。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这为复制、模仿提供了条件,因此,可以运用模因学理论来理解隐喻现象及其机制。始源域领域的模因,经过重新编码、复制,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选择形成了表达目标域领域特点的隐喻模因。  相似文献   
109.
海明威是一位以文笔简练、内涵丰富著称于世的文学大师,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就其作品中语言使用特色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10.
斐洛的<论<创世记>>中对隐喻阐释法的运用,显示了其在受古希腊哲学影响的同时,也有着其自身的用意背景,即,犹太人背景.文章通过与列奥·施特劳斯<论<创世记>的阐释>一文的参比,认为犹太教一神论精神是"隐喻阐释法"由以发生的一个根源.但,同时,"隐喻阐释法"又有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