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0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30篇
中国政治   107篇
政治理论   44篇
综合类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隐喻与对外政策:中美关系的隐喻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交评论》2017,(2):85-112
自国际关系界"第三次大辩论"以来,语言在国际关系中的建构性和生产性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不过,当前语言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建构了什么,即规则、规范和身份等,而很少关注语言的内在建构机制。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是理解语言建构性内在机制的一把钥匙。因此,本文在借鉴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和政治心理学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隐喻与对外政策的分析框架,并以"利益攸关方"和"修昔底德陷阱"两个关于中美关系的隐喻为例,分析了其对对外政策的建构作用,发现两种不同隐喻框定了不同的对外政策。最后,我们从隐喻认知的角度,还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隐喻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2.
123.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语言学的角度,用工具论的方法对隐喻作修辞学的研究.但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便会发现隐喻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和自我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这就是隐喻式思维--人类童年期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所有的神话在其生成和传播的作用机制中都是以隐喻式思维为基础和背景的.考察隐喻式思维可以为研究神话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4.
西方文明,浩如烟缈,法治精神,源远流长。当我们穿越历史的长空,重温那浩如繁星的历史典故时,有一场审判蕴涵着太多的历史隐喻而越发显得熠熠生辉,带给后人无穷的深省与反思。两千多年后,历史学家这样评价这场审判:在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之外,再没有任何的审判和处死,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公元前399年,古希腊雅典,这座孕育了千年文明,以智慧、勇敢和民主体制著称的城邦,发生了一场令人瞩目的人民审判。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一位被称为“西方的孔子”的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  相似文献   
125.
英语广告文体中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体的功能决定着隐喻的个性。广告隐喻不仅具有一般语言学上的认知意义,并且直接服务于广告交际目的,影响整个广告的效果。英语广告文体中的隐喻对于广告的作用还反映在它的类型分布特点与翻译体现的交际制约方面。应用文体的认知研究不仅要关注文体语言间的共性,更需关注文体的个性形成。  相似文献   
126.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的渗透给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观念翻译理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洛丽.张伯伦是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先锋人物之一,本文试图在介绍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基础之上,针对性别与隐喻,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内涵、意义及局限性。希望能为女性主义译论研究提供资料并助于商榷。  相似文献   
127.
语法隐喻是语法域之间的跨范畴化映射, 通过这种映射扩大了语言系统的语义潜 势。语法隐喻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语义现象, 因为语言形式上的选择是有意义的选择。系统功能语 言学认为人类借助语义系统来识解经验是一种主观的过程。在言语实践中, 发话者的观点和态度 必然通过语篇中的各种词汇语法手段体现出来。语言中存在着许多评价性手段, 并在各个层面上 表现出来。Martin等人提出了以词汇为中心的“评价系统”。作为识解经验和表达人际意义的重要 资源的语法隐喻, 也是体现评价的一种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28.
王娟 《前沿》2007,(12):116-118
认知语言观认为习语习惯意义与其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是非任意的,且具有语义理据性.本文结合Lakoff提出的认知模式(ICM)以及Kovecses&Szabo提出的三种认知机制(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以及非隐喻的规约常识)对汉英习语的可分析性进行语义理据的考察.本研究表明:"可分析隐性"习语语义与词源关系密切,"准隐喻型"习语语义可从非隐喻的规约常识找到更有力的解释."可分析显性"习语语义则是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以及规约常识.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动因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习语的意义建构,使习语研究从静态、封闭的语言分析过渡到动态、开放的概念系统.  相似文献   
129.
依据原型范畴理论,V—ed(英语过去时)分别表过去、表虚拟和表口气委婉的三种不同用法是得益于隐喻概念的形成和使用的,其认知理据为空间上的距离通过人的隐喻认知机制分别被隐喻到时间域、事物或事件的真假性概念和心理认知域。在语法教学中,可以充分应用原型范畴理论。  相似文献   
130.
“医门多疾”在《人间世》中作为一个“喻辞”,形象地表达出颜回急于入世救民的心情.“医门多疾”蕴含政治理性、入世精神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属于《庄子》散文“三言”中的“重言”.进一步而言,“医门多疾”可视为一个“隐喻”,是理解《人间世》乃至庄子哲学的一个线索.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精神品格最终在庄子哲学中被一扫而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