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0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30篇
中国政治   107篇
政治理论   44篇
综合类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又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形象思维,是表达人类本性和欲望的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隐喻作为人类进行思维、认知的一种方式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民族性。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与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将文化教学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92.
黄静 《学理论》2010,(18):191-192
汉字的意象生成于意象思维所处的空间。汉字演变过程不但是字型的演变,也是汉字人体隐喻化演进的过程。从甲骨文到形声字的大量出现都体现出汉字意象空间中人体隐喻性的逐渐完备。汉字这个隐喻系统已经具备了可视性、可言性,缺少的是可动性。在新媒体的语境下,互联网技术为汉字人体隐喻化可动性的演进阶段提供了无限生机。  相似文献   
293.
哲学范式中西不同,差异主要体现为核心范畴不同的隐喻倾向性和启发性。隐喻的"道"大体可以象征中国哲学范式,隐喻的"相"大体可以象征西方哲学范式。"道"隐喻强调整体性的行动,"相"隐喻强调超越性的观审。道的哲学启发实践的高明和境界,但无意于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相的哲学追求真理和真实的世界,但不容易诉诸于实践。范式不可通约,新哲学的可能性在于同时扬弃各已成为传统的中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294.
沈峰 《政府法制》2008,(15):27-27
6月3日晚上,有读者打电话爆料称,呼和浩特市环保局的公务员在某酒店“吃霸王餐”,吃完饭不给钱还打人。随后,笔者赶到现场,在酒店记录上看到订餐人是呼和浩特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郭某,34人消费6815元。环保局的消费人员大打出手时也被监控录像拍下。(6月13日《竞报》)  相似文献   
295.
浪漫化记忆书写是当代以色列俄语作家吉娜·鲁宾娜长篇小说的显著特色,尤其是1996—2014年问世的十部作品,通过民俗化记忆机制构建出犹太移民的记忆地图,具有鲜明的后苏联浪漫主义特征。鲁宾娜借助浪漫派记忆机制生成两个主要的隐喻系统:早期创作借助浪漫派的记忆标志鹅毛笔、画笔等隐喻呈现创伤记忆的马赛克镶嵌形态和漫画形态,探讨“时间之伤”与“真伪历史”等问题;成熟时期借巴别塔、晨昏带、蜡版、阴影等隐喻探讨记忆本体与仿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匣与钥的符号揭示集体记忆的深层结构,探讨犹太族群精神状貌中的“囚禁与释放”命题。  相似文献   
296.
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社会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因此,神话用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让我们了解,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感动。  相似文献   
297.
塞尔论隐喻     
隐喻研究领域,先后有比照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影响巨大。塞尔在批评比照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所谓隐喻联想理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其更大的言语行为理论的一部分。与竞争理论相比,塞尔的隐喻联想理论能够更好地处理隐喻的易变性,并更为详细地向我们展示隐喻如何起作用,它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隐喻的定义、隐喻的机制和隐喻的认知性状等基本问题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98.
罗见旭 《学理论》2009,(29):166-167
隐喻反映了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用隐喻思维进行英语学习是隐喻研究发展的一个趋势。本文讨论培养学习者用隐喻思维对促进英语学习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99.
隐喻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认知工具。每个隐喻背后都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如果不能清楚地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就会造成文化冲突。人类文化的共性铸就了隐喻中的相似之处,中西文化各自的特性又造成了中西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英汉语两种语言结构,理解隐喻本身的意思,更要深入学习隐喻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其喻义,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隐喻作对比分析,从而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00.
本文以美国现实主义法学干将弗兰克的论点为主要线索,简要评述了斯蒂文·苏本的《作为剧院的法律》这篇文章所体现的现实主义法律观,即法律不是静态的规则体系,而是法律实务者的动态运作过程,是律师和法官借助法院这个舞台以戏剧化的形式创造的司法正义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