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0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30篇
中国政治   107篇
政治理论   44篇
综合类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建筑是时间的。首先需要“阅读时间”,建筑的空间之美才可以有层次的渗透。其次,建筑的“此在”和历时都与时间有关。再者,人对建筑的感念和梦想与时间和经历有关。另外,时间和光线都造成建筑的流动。建筑也可以协助人类对抗对时间的恐惧,建筑语言与风格有一定的时间隐喻。  相似文献   
62.
在现代西方哲学舞台上,出现了科学哲学、隐喻哲学和政治哲学三种哲学范式,这三种哲学范式分别对应着西方社会生活的数字化、精神生活的审美化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西方的这种哲学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三种哲学都需要引进,以共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3.
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集中体现了村上文学的独特风格。典型的村上式的双线平行发展的文章结构,古希腊神话故事俄狄浦斯的借用,通过离奇变幻的故事情节,以隐喻的手法,构筑了一部娓娓动听的虚构与写实相结合的现代主义的力作。  相似文献   
64.
概念隐喻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概括和总结,它反映人类的认知与思维。英汉两种语言的概念隐喻的运用说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中的普遍性和各民族认知的共性,同时,概念隐喻因深受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跨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65.
多模态隐喻是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符号模态呈现形成的隐喻,以多模态形式表征的民族纪录片是民族形象在话语层面的重要承载。运用多模态隐喻探析壮族纪录片《那坡那坡》中的隐喻及其认知动因,发现《那坡那坡》中多模态隐喻存在石具隐喻、节日隐喻及服饰隐喻三类,其中源域常示以语言模态,目标域由图像、声音及语言模态结合呈现,该片多模态隐喻的构建是多民族文化共性和黑衣壮文化个性相结合的认知产物。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探究黑衣壮文化的认知构建,不仅揭示黑衣壮以黑为美、勤劳朴实的民族形象,且有利于促进黑衣壮原生态文化活态传承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66.
颜色是人类区分事物的重要概念,一但过于偏好于某些颜色,则往往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彝族偏爱于红、黑、黄三色,他隐喻了彝族人民对力量与美的崇敬,以及自身勇敢、热情的个性.本文力图通过对彝族"三色"的隐喻分析,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反思其存在的表现形式,以引证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7.
社交场域的视觉化转向使形态各异的身体展演成为个体塑造理想化自我、获取社交资本的方式。但是,当真实身体让位于身体图像参与展演实践,便呈现出符号化身体、媒介化身体和商品化身体三重形态,与之伴生的是身体缺席与在场下的认知偏倚、技术与他者双重凝视下的官能退化以及身体资本转换下的物化与剥削等伦理问题,个体逐渐在身体的对象化展演实践之中背离身体本源,失去自己。为此,应关照和约束身体展演的各个阶段,结合“反身性”评估重塑个体身体价值观念,嵌入责任意识重构身体与技术的互动关系,凝聚政府、教育主体、媒体等多元力量重建社会治理与监督模式,使参与身体展演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技术催生的心灵荒芜之地保留身体和内在生命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68.
赵雨 《检察风云》2011,(20):19-20
“深挖”是个有隐喻功能的动词,表达了一种急迫的心情,但是却并非一个严谨的表述,如果准确地说,应该是指鼓励在押人员在监管场所提供侦查线索,检举犯罪事实。这个做法在法律实务当中自有其相应的功能和价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则“深挖”亦有其不容忽视的心理意义和影响存在。  相似文献   
69.
语言学中的语义研究历来是重点、难点,本文从语言哲学、汉字构形学、隐喻理论三个角度探析汉语语义生成的机制,从老子、维特根斯坦等人的思想观点引发出关于语言学中语义生成性的思考,初步认为汉语语义的生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