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0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32篇
中国政治   108篇
政治理论   44篇
综合类   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概念隐喻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概括和总结,它反映人类的认知与思维。英汉两种语言的概念隐喻的运用说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中的普遍性和各民族认知的共性,同时,概念隐喻因深受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跨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62.
颜色是人类区分事物的重要概念,一但过于偏好于某些颜色,则往往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彝族偏爱于红、黑、黄三色,他隐喻了彝族人民对力量与美的崇敬,以及自身勇敢、热情的个性.本文力图通过对彝族"三色"的隐喻分析,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反思其存在的表现形式,以引证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3.
社交场域的视觉化转向使形态各异的身体展演成为个体塑造理想化自我、获取社交资本的方式。但是,当真实身体让位于身体图像参与展演实践,便呈现出符号化身体、媒介化身体和商品化身体三重形态,与之伴生的是身体缺席与在场下的认知偏倚、技术与他者双重凝视下的官能退化以及身体资本转换下的物化与剥削等伦理问题,个体逐渐在身体的对象化展演实践之中背离身体本源,失去自己。为此,应关照和约束身体展演的各个阶段,结合“反身性”评估重塑个体身体价值观念,嵌入责任意识重构身体与技术的互动关系,凝聚政府、教育主体、媒体等多元力量重建社会治理与监督模式,使参与身体展演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技术催生的心灵荒芜之地保留身体和内在生命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以英汉感官形容词中的典型代表“cold”和“冷”为例,从功能认知视角,对历时语料中两词用例进行对比,分析其语义特征的演变,进而探究其内在理据。研究发现,英汉感官形容词语义演变的路径具有单向性,以隐喻与转喻为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65.
之母的涵义本身是一个隐喻。母的各种语义构成了意义彼此关联的系统,由此母一词构成了一个关于对象间关系的综合意象,一词多义现象与隐喻作为人类的认知机制相关。要确定之母的准确涵义,需要将其放在民法乃万法之母整个句子的语境中进行,才能弄清楚整个句子指派给这个词的意义。在知识论层面上、在逻辑层面上,该句子表述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但在价值论层面上,该句子能够成立,就此而言,民法一词本身也是一个隐喻。  相似文献   
66.
多模态隐喻是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符号模态呈现形成的隐喻,以多模态形式表征的民族纪录片是民族形象在话语层面的重要承载。运用多模态隐喻探析壮族纪录片《那坡那坡》中的隐喻及其认知动因,发现《那坡那坡》中多模态隐喻存在石具隐喻、节日隐喻及服饰隐喻三类,其中源域常示以语言模态,目标域由图像、声音及语言模态结合呈现,该片多模态隐喻的构建是多民族文化共性和黑衣壮文化个性相结合的认知产物。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探究黑衣壮文化的认知构建,不仅揭示黑衣壮以黑为美、勤劳朴实的民族形象,且有利于促进黑衣壮原生态文化活态传承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67.
日常生活中,人一般不能与动物、植物相提并论,但英语中有很多借助动、植物的词来描述人。文章分析了用动物、植物喻人的根由,并用实例介绍了常见动、植物喻人的表达方式,总结出英语学习者应熟悉汉英民族有关动物、植物喻人的差异,分析其人物色彩。  相似文献   
68.
钻井英语是石油科技英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科技英语体裁的一种,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本文通过分析钻井英语词汇中存在隐喻形式,结合隐喻的种类,分析这些隐喻词汇背后的认知基础和实际技术意义的联系。探讨其翻译可行性,有助于推动钻井术语翻译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69.
70.
赵雨 《检察风云》2011,(20):19-20
“深挖”是个有隐喻功能的动词,表达了一种急迫的心情,但是却并非一个严谨的表述,如果准确地说,应该是指鼓励在押人员在监管场所提供侦查线索,检举犯罪事实。这个做法在法律实务当中自有其相应的功能和价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则“深挖”亦有其不容忽视的心理意义和影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