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0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30篇
中国政治   107篇
政治理论   44篇
综合类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围城》和《小世界》分别是钱钟书和戴维·洛奇的学者小说代表作。本文对两部作品的主题、题材、结构和叙述视角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小世界》之所以被称为“西方的《围城》”之原因,说明题材和主题相似的小说,由于小说形式的差异,在风格上形成了传统与后现代的分野  相似文献   
82.
自19世纪末期开始,以至包括整个20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诗化哲学的潮流.尼采以非理性主义为引导,把哲学第一次牵入诗的领域;海德格尔则用诗来澄明存在,在存在-思想-语言的逻辑延续中寻求到了诗的位置;德里达更是通过对隐喻的阐释,使哲学和诗学圆融贯通.诗化哲学进程是在对传统哲学的否定中而展开的,它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引起了哲学及其表征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83.
又到读书日。所有专门设置一个具有纪念意味的日期的东西,基本都类似隐喻式的提示:因为难能可贵,所以你应该记得!读书也一样。2012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高达24本,这数字令人沮丧。与数字同样萧条的是实体书店的崩溃式退场,似乎从侧面佐证了国人不爱读书的懒散习性。国人不爱读书的理论可随意列举无数个事实来说明。放眼国内任何城市,林立的永远是商场饭店、洗浴按摩等享受型商业业态,而书店始终清高地偏居于城市一隅;  相似文献   
84.
一词多义的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在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多义词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文章主要以“黑色”为例,通过对维吾尔语颜色词“黑”的研究,欲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关于原型理论和隐喻转喻在颜色词发展过程中的认知作用。  相似文献   
85.
本文以多模态视角作为理论依据,对于因特定需求而设定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进行多模态性的初步探讨。通过引入乘务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实例分析,力求构建出适合在校大学生及专业方向英语人才的多模态隐喻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6.
时间是借以空间方式表达的隐喻。时间的一些抽象概念往往借用已有的、具体形象的空间方位词汇来表示的。人类在活动中首先学会空间概念,再借此表示时间,形成了关于时间的隐喻。这种用空间隐喻时间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行为,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无形的时间化为有形,更符合人的认知习惯,在现实生活和语言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7.
李永兰 《学理论》2009,(20):227-228
基于生成语法和优选理论的语言习得的不同理解,优选理论对语言的习得研究呈现出其特有的优势。以汉语隐喻习得为案例,在优选论的竞选表下我们可以看到限制级之间的竞选机制和重新排位过程,并总结出优选模式下的中国儿童隐喻习得的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88.
张虹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6):135-135,139
把神话尤其是中国的创世神话作为隐喻进行解读,在这样的阐释方式下,可以看到先民在对现实世界的成熟表达的同时,也附带了一种相对保守性的思维模式并比较明显的体现在我们的民族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89.
隐喻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和基本的思维方式。对于语言的理解,语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在阐述语境为何对隐喻理解产生作用的基础上,从语境的质量和数量上分析其对隐喻理解产生的作用,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0.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学界对隐喻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他们将隐喻视作种、属之间的"范畴越界",这既确定了西方隐喻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传统修辞学的衰亡遗埋下隐患。法国著名诠释学家保罗.利科用了大约十年的时间探讨隐喻问题。尤其是《活的隐喻》一书,在语词和话语等实体方面对隐喻进行了一种渐进的、彻底的考察,认为隐喻不仅提供新的语义,更为重要的是,隐喻具有本体论价值。利科走出了一条隐喻研究的新路。本文选取能彰显利科隐喻特色的两个术语进行评述,进而探讨其隐喻理论的意义与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