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任龙  任军 《公安教育》2009,(4):43-46
“楚歌一首三百唱,八干子弟归江东”,这讲的是在楚汉两军交战中,汉军对楚军围而不歼,韩信用唱楚歌的计谋,涣散楚军的军心,击败了项羽心理防线,从而迫使一代枭雄项羽自刎于乌江。这个故事正是心理影响巨大作用的经典表现。民警在参与处置大规模群体陛事件时必须重视民众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22.
中国人民解放1949年4月,占领南京后,毛泽东写了著名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曰:  相似文献   
23.
秦朝末年,以坑杀秦军40万降卒而闻名的项羽,在反秦斗争中攻城略地,几乎所向披靡,可是,他平时听不得不同意见,唯我独尊,搞一言堂,甚至一意孤行,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动不动就杀人、烹人,结果是众叛亲离,连他最重要的谋士范增也离他而去,自刎乌江而死。霸气霸到这个份上,实在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相似文献   
24.
刘邦的人才管理历来为人所称颂,难能可贵的是,他不避讳手下的人比自己强。刘邦取得天下以后,一次问功臣、将相们:“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刘邦听完各人的回答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相似文献   
25.
提问:中国历史上首次抢盐风潮出现在哪一年?答:公元前202年。那一年,项羽因为“无盐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了。  相似文献   
26.
计正山 《法制博览》2009,(23):44-46
灌婴,(?~公元前176)中国秦末汉初名将。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原为商贩。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参加刘邦军,以骁勇著称。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参与攻塞王司马欣,围雍正章邯、楚汉彭城之战后,被刘邦选为骑兵将领。  相似文献   
27.
陈平 《农村青年》2009,(8):19-23
耿一童来自项羽的故乡,项羽也是他的偶像。项羽“生当作人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喜欢梦想,并追求梦想。“永不言败、永不放弃”是他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28.
提问:中国历史上首次抢盐风潮出现在哪一年?答:公元前202年。那一年,项羽因为"无盐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了。某超市里,众人争相抢购食盐,唯有一老太镇定自若在一旁选购其他商品,并不时摇头嘲笑。旁人问  相似文献   
29.
项羽在进入咸阳灭亡秦朝之后为何不建都关中?而是将彭城(今徐州)作为都城,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也是对历史影响比较大的问题。在项羽抗击秦军的过程中,项羽采取了较为野蛮的屠杀政策,对秦人进行残酷的报复,最终使得项羽无法得到关中秦人的信任与拥护。如果当时项羽定都关中,就会产生一个战略上的巨大矛盾:一方面是项羽的军队马上要出关争夺天下,需要一个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兵员粮草的基地;另一方面却是关中初定,秦人不服,需要重兵镇守,然后再慢慢使秦人向项羽效忠,非数年经营不能见效。与项羽在关中不得民心,无法建立基业相比,项羽在东、南部地区有着较好的基础,这是他在彭城定都的客观原因,体现了"怀楚"的合理性。然而,如果项羽定都关中,可以起到三个战略作用,一是可以阻止刘邦进入关中和中原战场;二是远离诸侯纷争,拥有较为稳固的后方;三是能够赢得稳定的时间,使各国人才各为其主,使敌对力量分散,这样山东乱起,偏师结诸侯之力,尽可定之。  相似文献   
30.
据《史记》等正史记载,楚汉战争起于项羽"负约"、不遵守当初约定,将本应"王关中"的沛公刘邦分封至偏僻的巴蜀汉中,然而重新梳理秦末至楚汉之争期间的史实发展脉络则会发现,所谓"负约"一说并非史实。传统史学对刘项成败的评析往往忽略战国秦汉时期社会及民众对领袖人物自身的道德要求,后世文学作品讴歌楚霸王,寄托着深受战乱之苦的民众对于中国古代武士贵族身先士卒,战胜则霸、战败赴死无怨之英勇品格的肯定与怀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