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9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7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157篇
中国共产党   1410篇
中国政治   1384篇
政治理论   938篇
综合类   68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367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391篇
  2009年   359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31.
马克思自由观的转变来考察其自由时间思想的形成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萌生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及成熟时期。在第一时期,马克思还未关注到自由时间,但他的自由观为后两个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第二时期,自由时间开始进入马克思的视野,自由时间思想初步形成;在第三时期,他系统地阐述了自由观,自由时间思想也逐渐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2.
交往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议题.但是学者们大多只是将"交往形式""交往过程"等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反而忽视了对与"交往"来说最基本的概念——交往主体的研究.因此,对交往主体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只有对马克思交往主体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全面把握交往理论的深层内涵,科学阐述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深刻领悟其在全球化社会中的实践价值.本文着重对马克思交往主体思想的发展历程、丰富内涵、理论特质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3.
马克思早期构建了两条批判路线:一是以"绝对自由""哲学"和"人"等等为动力与主体的精神运动路线,即通常所谓的异化论批判;二是以"人民"和"无产阶级"为动力与主体的物质运动路线.异化论路线的完整表述应该是"本质"的"异化—复归",其形成起点是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以"绝对自由"为"征服世界"的"心脏"的"哲学".在《神圣家族》之前,"异化—复归"路线一直并行于和嵌套着唯物主义批判路线,到《巴黎手稿》时被全面运用,并与唯物主义路线纠结为历史运动及其主体的四层嵌套关系,造成了尖锐的逻辑冲突.由于马克思从批判初期就逐步引入了历史运动的物质主体和动力,从而突破了种种虚假精神动力的束缚,并最终在《神圣家族》中初步确立了唯物史观,"异化—复归"路线则因其内在缺陷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4.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多个学科公认的经典名著。但国内外学者对其的解读却往往囿于各自的学科意识,忽视了其作为一篇时事政治评论的创作初衷。基于政治事件史的视角,以马克思《资本论》中成熟的思想作为分析的出发点,能发现马克思在对阶级斗争和国家原理的分析过程中还揭示出了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质性缺陷,即"代表"的分裂问题;制度本身无法避免成为保守势力倒转历史车轮的工具;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无休止的斗争。这些缺陷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在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一直无法摆脱政治困境的周期性反复。当代随着经济危机的反复爆发与萧条的普遍蔓延,各种"煽动者"又开始普遍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坛上崭露头角,并导致了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的发生。此时重温《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更应别有一番意趣。  相似文献   
135.
马克思辩证法应当作为中国道路体制架构的理论基础。传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辩证法的深层本质(即本质特征)理解为对立统一性,教科书改革后理解为批判性,这些理解与追求以社会和谐为构筑目标的中国道路不尽相同。差异现实性是从社会建设的视角理解的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应该能够成为当前中国道路建设的辩证法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136.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视阈下的义利观: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下的重义轻利,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的重利轻义,自由个性阶段的义利统一。义利统一是马克思义利思想的主要特征。正确的义利观和马克思义利观之间是一种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正确的义利观全面继承了马克思义利观的研究成果,同时又结合新的实践对之作出了创造性的发展,是马克思义利观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7.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也是每个人的应有权利。自由具有历史性、阶级性,与人的社会属性密不可分。自由的实现依赖于法律的保障,但是自由并非无所约束,法律保护自由但也是自由的界限。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马克思关于自由与法的思想对于当代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即人民自由权利的实现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阶级性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法治建设是不断发展完善的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138.
塔克提出"资本剥削劳动是正义的"并冠以马克思之名,这种颠覆性的观点倒逼着人们回到马克思,开启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围绕马克思与正义问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内部形成了马克思认为资本剥削劳动不正义的反对派和赞同派,双方站在各自立场产生了"正义悖论"。悖论在割裂描述性和规范性研究进路的基础上,造成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误解。破除"正义悖论",需要还原马克思政治哲学,实现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9.
分配正义问题构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对社会主义探索的主要线索,但是马克思的批判又并非局限于分配正义。在其早期,马克思没有将批判的视野局限于抽象的哲学思考,而是转向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从政治经济学领域入手去探索问题发生的历史轨迹。在其晚期,马克思非常清晰地看到了按劳分配原则的局限性,今天我们需要理清马克思以正义问题为核心批判资本主义思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