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9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7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157篇
中国共产党   1410篇
中国政治   1381篇
政治理论   939篇
综合类   68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367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391篇
  2009年   359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在快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中产生了社会分层问题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学界对引发社会分层现象的原因分析尚欠深入。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立论基点,运用社会运行发展的复杂性理论,在多学科的学理支撑下,从资源分配不合理、社会整体流动乏力、教育发展不均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化程度低和等级观念影响及社会进取精神缺失的维度,可对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度廓清,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2.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有幸参加四川教育出版社《陶行知全集》的编辑工作,忝任理论卷主编。当时,对于陶行知两篇涉及马克思、列宁的文章是否收入全集,颇有争议。迄今回想起来,旧事似乎仍有重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3.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八大同意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马克思在《资本论》、《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等一系列著作中,对环境问题进行了论述,创新发展与批判地继承,这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4.
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哲学界一直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特点争论不休。通过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对人、人性和人的本质的阐述可知,马克思人性观具有以下内容:人性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人性是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人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人性观的这些内容决定了马克思人性观的实践性、全面性和生成性等特点,正是从这三个方面出发,马克思人性观实现了对西方传统人性观的片面性、抽象性和永恒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5.
威廉·沃尔弗,19世纪40至60年代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马克思主义政论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忠实战友。马克思在他的科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的题词中这样写道:献给我的不能忘记的朋友,无产阶级勇敢的、忠实的、高尚的先锋战士威廉·沃尔弗。在他活着的55年时间里,威廉·沃尔弗由服徭役的小农儿子成长为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其中遭遇了许多危机及折磨,他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6.
艾伦·布坎南在《马克思与正义——对自由主义的激进批判》一书中对马克思批判权利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解读,指出马克思对权利最为尖锐的批判是:一个需要权利来实现正义的社会是一个存在根本缺陷的社会,正是由于私有财产以及由私有财产所导致的利己主义的个人才产生了需要权利来进行调节的冲突,共产主义因为消除了冲突的根源,所以超越了权利本身。布坎南认为马克思的这种批判虽然存在问题,因为马克思没有提供足够的理论来说明未来社会如何消除对权利的依赖,但是布坎南仍然坚持认为马克思对权利的这种尖锐批判是对包括当代自由主义正义论在内的所有正义的规范学说的根本批判。  相似文献   
177.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考究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规划未来美好生活蓝图。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视野中,美好生活思想包含五个维度的整体逻辑架构,即经济维度上在彻底扬弃异化劳动中摆脱人的物役状态,政治维度上保障公平正义捍卫人民的主体地位,社会维度上建立真正的共同体达到人际和谐,文化维度上充分满足多元化个性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生态维度上化解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科学梳理和全面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美好生活思想,从中汲取理论资源和实践启发,可以更好地内化和外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8.
马克思货币理论本质上是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货币流通量内生于商品交易需求,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遵循这一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基本思想,分析中美两国间M2/GDP数值的显著差异性,不能仅仅停留在货币层面,而是要深入到产业结构层面,以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和"虚拟化"这两大基本特征为切入点,以此阐释在中美经济循环中形成的始于产业、显于货币的危机链条。相应地,必须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优质金融资产供给,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此消除由分工陷阱和低端产业结构锁定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9.
生态消费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因其复杂的内蕴及社会定位至今也没有得到清楚的、学界一致认可的表述。马克思未直接提及过生态消费的概念,但在其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消费思想。在马克思的文本中,生态消费主要包含三重意蕴:生态消费是满足人的真实需要的消费;生态消费是复归人的本质的消费;生态消费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消费。三重意蕴体现了马克思生态消费思想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正确把握马克思生态消费思想的多重意蕴,不仅有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生态消费思想的实质,而且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有利于提高新形势下贯彻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方略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80.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对个体与共同体关系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一探索同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创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这一新路径出发,马克思考察了人类历史并得出了以下新景象:资本主义之前的共同体是自然共同体,是个体依附于共同体的社会;资本主义的共同体是虚幻的共同体,是个体与共同体相互敌对的社会;而资本主义消亡后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是真正的共同体,是个体与共同体两者关系实现统一的社会。这一问题在历史的和地理的维度、实践的和辩证的唯物主义的维度以及价值批判的维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