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9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7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157篇
中国共产党   1410篇
中国政治   1382篇
政治理论   938篇
综合类   68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367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391篇
  2009年   359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马克思视野中的应用哲学方法就是科学方法和价值方法。所谓科学方法 ,是指马克思研究经济、政治、社会和历史等现象时所运用的方法 ,具有像自然科学一样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所谓价值方法 ,是指马克思批判西方人文主义忽视对客观规律研究的局限性 ,吸取其强调人的价值的合理性 ,在现实的人的活动的基础上 ,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它的价值。马克思对价值和价值理想的追求 ,既是一种尺度 ,也是他考察社会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按照价值原则 ,按照人类自己的尺度和需要来认识和改造一切事物 ,包括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52.
杨长虹 《长白学刊》2004,1(1):56-58
马克思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不仅标志着哲学主题的转换: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而且也标志着马克思哲学观的革命:从理论批判到实践批判.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统一起来,确立了实践批判的价值理想、基本维度和当代视野,从而实现了哲学观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53.
试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资峰 《探索》2003,(6):77-80
吉尔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存在的三种观点之一,实质是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笔者认为,以吉尔平为代表的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失偏颇,帝国主义理论的特殊性和马克思观点的普遍性不能混同,不能以特殊性取代普遍性;同时探讨了马克思关于国际经济问题的普遍观点给我们的启发,提出用发展眼光看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54.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立足于当代世界局势和基本国情,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科学论断;基于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科学认识;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立足国情,在对外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5.
历史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现代文化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对话,解读了《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炼了马克思文化哲学的早期思想观点,展现了它基本的发展倾向,突出说明马克思文化哲学所具有的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56.
根据马克思地租理论 ,地租杠杆对小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合理布局有着直接调节作用。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用地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对此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7.
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虽然全球化现象早在一个半世纪之前已初显端倪 ,但把全球化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加以科学研究 ,还只是近些年的事情。马克思早在 16 0多年以前 ,就已经对这一现象做过深刻的思考。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理论形态出发对全球化现象做出科学预见和精辟论证。这一理论对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当代中国有着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8.
胡晓 《理论探讨》2004,40(3):26-29
青年马克思与黑格尔探究国家问题时分别持有现实视角和理性视角。马克思考察的是国家的现实状况及其成因并进而探索变革路径,他以现实生活中精神本质的异化并非黑格尔所谓国家理念的对象化实现为依据,在批判中以现实国家的不合理性消解理性国家的合法性。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则是要探究国家的本质和依据,即其普遍性和规律性,是以理念的合法性反观现实状况,并不认为"现存"事物就是"现实"的。二者研究视角的差异使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所作理解和批判的合法性受到影响,但却正是在这次实际上并不完全正确和成功的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初步确立了唯物主义原则,并深刻影响了其后来的理论研究方法与方向。  相似文献   
59.
宗教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必然的逻辑起点.宗教批判不仅可以使得马克思把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改造有效地联成一个内在的整体,使之成为同一理论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表达.同时,也可成为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另一条线索,即:正是对宗教异化的批判才导致对其他异化的批判,作为起点的宗教批判与其作为最终目标的共产主义存在着逻辑与现实的关联.  相似文献   
60.
《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是1784年康德60岁时写的一篇论文。康德一般不大谈论历史,但是在这篇论文中,康德可以说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历史观。因此,通过研究康德在这篇论文中所表达出来的历史观,无疑对理解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历史观有直接的帮助。而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的康德,其历史观也深刻影响了黑格尔,通过黑格尔又对马克思的历史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