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6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34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陈娟娟  鲁婷 《传承》2009,(6):102-103
马戛尔尼使团的目的并非只是开埠通商、增加贸易那么简单,而是带有明显的殖民意味。虽然英国使团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但他们看到了一个华而不实并正日益落后的中国,此次使华对此后的世界和历史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居安思危,改革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一切文明成果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是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宏杰 《各界》2014,(4):71-73
一 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乾隆皇帝通告各地军方,凡英国人经过之处,都要全副武装,列队迎接,向英国人展示天朝强大的武力,让他们开开眼,对天朝的强大有所敬畏。  相似文献   
13.
南方朔 《南风窗》2010,(9):95-95
<正>中国古代有"叩首"之礼,它的英文解释有"磕头"(ketou)、"叩头"(kotow,kowtow)这两种,"叩头"的两种译法皆相当普遍,在谈到美中关系时常被拿来使用。"叩头"的英译,应当是首见于18世纪末英国访华特使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的《出使中国纪》(An embassy to China)。他于1793年6月抵达澳门,翌年7月离开澳门。  相似文献   
14.
胡飞雪 《法制博览》2009,(10):61-61
中国曾是欧洲人一心向往的圣地,欧洲文化思想界名人如莱布尼茨、伏尔泰不仅大力宣扬中国儒家文化思想,还说服当权者借鉴中国的政治经验。在17-18世纪长达100多年的“中国热”期间,欧洲涌现出了许多对中国充满好感的“中国迷”,英国人马嘎尔尼勋爵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然而,就是这个“中国迷”马嘎尔尼勋爵,他对清廷“破冰之旅”的失败根本性地改变了欧洲人的中国富强文明观。  相似文献   
15.
膝盖与尊严     
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因为男儿的膝盖事关尊严、面子、人格等等,轻易是不能弯曲下跪的。下跪这种身体语言,其含义就是臣服、恭敬、感恩戴德、伏低做小。中国历史上的礼仪要求见官磕头,磕头首先是需要下跪的。当然,下跪表示屈服、不平等,外国人  相似文献   
16.
王虎学 《唯实》2008,(9):36-39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作为伦理学史上的经典文本,影响深远.学界有关"实践哲学"的研究和对"实践"范畴的探讨莫衷一是.厘清"实践"范畴的来龙去脉和内在思想理路需回到亚里士多德的文本中去,彰显"实践"的原初理论语境,澄明"实践"概念,进而确立"实践"的坐标.  相似文献   
17.
从没有一个作家让世界如此关注:89岁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终于“在经历了反复曲折的命运后离开人世”(俄共主度久加诺夫语)。  相似文献   
18.
尼联共(毛)目前是尼泊尔第一大党和主要执政党,也是尼泊尔左翼色彩最为鲜明的共产主义政党。尼联共(毛)的建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与尼泊尔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执政后,由于党内不良作风滋生、两条路线斗争激化,再加上外部势力的干涉,尼联共(毛)的进一步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钱克锦 《南风窗》2008,(17):85-86
个人自由和尊严在他的心目中固然重要,但和很多异见人士主张建立西式民主不同,在说到文化和政治时,索尔仁尼琴的心里最关切最推崇的还是东正教俄罗斯文化,认为俄罗斯要有自己的政治道路。  相似文献   
20.
《当代广西》2007,(23):58-58
除了知情权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1978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这样说。此言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更加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