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1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4篇 |
工人农民 | 8篇 |
世界政治 | 5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11篇 |
法律 | 875篇 |
中国共产党 | 5篇 |
中国政治 | 49篇 |
政治理论 | 19篇 |
综合类 | 1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91篇 |
2012年 | 79篇 |
2011年 | 66篇 |
2010年 | 61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108篇 |
2007年 | 79篇 |
2006年 | 77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陈志鑫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5):47-50,85
从应然角度,存在间接故意罪过形态下伤害致人死亡的情形,但是从实然的定罪角度考察分析,这种情形不应以故意(间接)伤害(致人死亡)罪认定,此种认定方法将间接故意伤害中间形态的伤害结果与最终的死亡结果一起进行重复评价,违背间接故意犯罪的定罪机理。从法条竞合原理的实质出发,对于此种情形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认定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并且不会导致重复评价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2.
赵敏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22(4):88-91
死亡抚恤金是国家或有关单位按相关法规规定给予死者近亲属和被扶养人一定金额的慰问金及生活补助费,抚恤金代替不了死亡赔偿。死者已无从取得主张赔偿的权利,但法律不能无视利益受到损害的近亲属。基于身份关系的重要性,从亲属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应当以近亲属身份权被侵害作为近亲属索赔的理论依据,近亲属不仅可以向直接致害人提起死亡赔偿,也可以要求学校和政府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样才能使近亲属被侵害的身份利益得到真正的救济。 相似文献
113.
刘叶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0(3):42-46
死刑终归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不协调,本次《刑法修正案(八)》顺应废止死刑的国际刑事政策潮流,取消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无疑是我国刑事立法的一大进步。但是我国现阶段仍不具备立废全部死刑的成熟条件,尚须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从立法、司法、政策及民众思想上创造限制死刑到全面废止死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4.
闻韬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4,(1):37-45
国外的实践表明,限制、废除死刑是国家的宏观政治决策,所以公众舆论成为左右死刑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国决策机构在限制、废除死刑问题上踌躇不前,主要原因也是社会公众对死刑及其适用的强烈支持。从死刑司法与公众舆论之间的互动与交替关系出发,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公众舆论与死刑司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形成支持废除死刑的公众舆论,为今后的死刑改革奠定有利的公众舆论基础。从日本裁判员制度实施4年以来的死刑适用现状与舆论调查结果来看,通过扩大死刑司法的公众参与,让社会成员切身感受给出死刑判决所经受的压力,是改变死刑公众舆论的有效途径,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建立死刑信息公开制度、规范死刑案件公众参与同样是引导公众舆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5.
李小诗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53-54
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虽已初步形成思路,但在具体适用范围上尤其是在死刑案件能否适用刑事和解方面仍尚无定论,以致其在司法界的大胆尝试和学界的谨慎保留中处于尴尬境地.现阶段,死刑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纵然有其合理之处,然其终究难以避免与公权力的权威、公平正义和平等观念之间的冲突.笔者认为,死刑案件中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和解并不符合刑事和解的本义,其实为国家救济制度建立之前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救济措施.因此,刑事和解不应延伸适用到死刑等重罪案件领域,国家应尽快建立国家救济制度以代替刑事和解在死刑案件中对被害人及其亲属的救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6.
吴昕瑾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4):46-47,91
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是我国独创的一项制度。我国刑法对死缓的适用条件、处理方式规定不足,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应贯彻"坚持少杀、防止错杀"的死刑政策;执行死刑时对严重故意犯罪之"严重"应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对有重大立功情形的死缓罪犯应区别对待、适当处理。 相似文献
117.
程荣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50-53
因逃逸致人死亡之合理诠释乃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正确认定之基础.然而,实践之复杂及理论之分歧却一直困扰着条文之司法适用.因逃逸致人死亡之逃逸、致人死亡、主现心理态度等构造体系,情节加重犯之加重情节之法律性质及具体适用等诸多方面,学界与实务界认识并不统一.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充分的阐释与准确厘定,以便司法之正确认定与合... 相似文献
118.
郑曦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131-134
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必须受到严格控制.在控制死刑的问题上,程序法有四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死刑案件审理中证明标准的确立和证据规则的完善,二是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三是死刑判决后的纠错路径的设置和死刑赦免制度的激活,四是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解决此四方面问题后,刑事程序法当能在控制死刑方面发挥其自身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9.
我国死刑执行程序的法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永生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1):68-71
修改和完善死刑执行程序是顺应国际大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当前死刑程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结合国内外相关规定,分析了我国死刑执行程序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20.
随着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死刑的适用和实际执行数量必然会减少。减少死刑实际执行的数量,法院无疑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来自“舆论审判”的压力。如何平衡死刑限制适用的新刑事政策与“舆论审判”之间的冲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