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6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13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2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 毫秒
51.
日本古代小说大都具有浓郁的佛学色彩,净土、无常、果报是最典型的三个侧面。净土思想是日本佛教的主流且具有明显的现世特征:平安物语的净土信仰成为救赎宫廷贵族脱离苦难的精神支柱;中世战记物语的净土信仰多与死亡紧密相连,成为对战乱中人们渴求来世幸福的终极关怀。无常是日本小说尤其是中世物语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无常既是对人间永无常住的感性叹息,也是对盛者必衰社会法则的理论解释,更成为武家社会切身感受的"生死观"。因果报应思想贯穿日本小说史的始终,它与宿世、轮回、转生等观念互为表里,成为孕育日本怪异小说流行的土壤之一,并表现出与儒家劝惩观念相结合的世俗化趋势。  相似文献   
52.
陈伟涛 《学理论》2012,(23):75-76
互联网对佛教传播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着消极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互联网有利于佛法的传播,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歪理邪说也借助互联网得以迅速地传播并流毒甚广,这不仅影响了佛教的声誉,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需要尽量减少互联网对佛教传播的不利影响。对策是:政府要优化环境;政府要完善法律体系;强化对互联网的监管;寺院要加强网站建设。  相似文献   
53.
14世纪中,老挝把佛教尊崇为国教。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佛教已经渗透到老挝社会的各个方面,对老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4.
论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意识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小说所描写的都是爱情悲剧,带有明显的主观抒情色彩和自传性质,充满着强烈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既出于佛教观念和情爱追求的矛盾纠缠,更是根源于作家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而认定人生本苦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55.
20世纪二十年代末期 ,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理念 ,至今 ,已获得佛教界和社会的认同。而且佛教已呈现鲜明的社会化、世俗化、现代化趋向。其实 ,人间佛教理念恰恰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表征和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56.
57.
儒家是一种仁爱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道家是一种超人类中心主义的无为主义生态伦理观,佛家是一种破妄型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这三种生态伦理观对全面深刻地认识当代持三种不同立场的生态伦理学说,即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反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和超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生态伦理学说,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供借鉴的、极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8.
作为平安前期儒家用贤政治思想的倡导者,菅原道真的个人思想除了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之外,与佛教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通过对平安前期社会对佛教的接受、菅原道真与家族信奉的吉祥天信仰、菅原道真与法华经信仰、菅原道真与观音信仰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把握菅原道真与佛教的渊源关系,了解菅原道真家族以及菅原道真父母的佛教信仰从不同方面对菅原道真的佛教信仰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佛教组织在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或成立会员组织,并在多元种族、多元宗教背景的新加坡社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国际佛光会"的会员组织——新加坡佛光会为研究个案,探讨跨国佛教组织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加坡佛光会如何实行本土化,从而揭示其发展成功的规律。  相似文献   
60.
小乘佛教与瑞丽傣族社会契合后,无论是生产生活和伦理规范,还是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均被赋予了丰富的宗教内容。共同的宗教信仰培养了当地傣族浓厚的情感归属和凝聚力,成为对内认同和对外区分的民族符号,不仅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重构起到重要作用,还增强了传统社会时期瑞丽傣族的民族认同。随着瑞丽全方位的开放,对现世求得福祉和物质生活的吸引使当地傣族的宗教观念日趋淡薄,有寺无僧和缅僧入境现象甚为严重。因此,应在党的宗教政策引导下,根据宗教和民族自身的特点,在健全的机制下获得文化补偿,以寻求瑞丽傣族民族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