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6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14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3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领导干部的领导力都根植于他所在的文化土壤。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意识形态,蕴涵了丰富的领导力素养。领导干部面对我国当下的人文环境如何吸取儒家文化中道德至上的理想主义,家国一体的天下情怀,以人为本的民本意识,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和允执厥中的中庸之道素养,将西方领导科学中的管物之"术"与中国儒家文化中的管人之"道"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共存,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想的平衡,以达到领导力的提升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32.
陶渊明年轻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志为善,曾几次出仕,寻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之路。无奈社会现实黑暗腐败,在几次反复之后,陶渊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躬耕田园。陶渊明晚年有道家之风,超然物外,他用其清贫的归隐生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3.
中国将自身的固有思想和印度思想融合后,产生了禅宗和新儒学两种创造性的宗教思想。韩国狂热地接受了这两种思想。有趣的是,如今这两种思想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难觅踪迹,而在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却能够轻易找到。可以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依然保存着这两种思想的国家大概在全世界也只有韩国了。例如,现在韩国的僧侣还在沿用中国唐朝时僧侣背诵的礼法文,普通韩国人举行婚礼、葬礼和祭祀时依然遵循中国的朱子家礼。  相似文献   
34.
刘凝是清初江西的儒学家,天主教徒,宋元之际著名学者刘壎之后裔,编撰了17世纪中文天主教书籍序跋集《天学集解》。马若瑟是康熙年间来华传教士,耶稣会“中国索隐派”的重要代表,传教士中的汉学大家。马若瑟在江西传教时,与刘凝结下深厚友谊。刘凝在小学考据方面的治学风格影响了马若瑟对中国语言与经典的研究。通过考证刘凝与马若瑟的学术交往,重点分析两人在基督信仰、治学方法与经学研究几个方面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揭示出身处文化夹缝之中的儒家基督徒与来华传教士,如何诠释中国的文本和思想,弥合中西文化之差异。  相似文献   
35.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社会刑罚的文明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维护君主专制、作为刑讯制度的思想基础及其自身的绝对化,它对酷刑现象在传统中国社会长期、广泛地存在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36.
中国传统的儒家诚信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无论是从思想内容上,还是从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上,它都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价值。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形成和谐友好的人际环境;有助于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助于树立政府的诚信形象,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助于促进市场良性运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37.
在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泉州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生态群落,具有尊重保护自然,维系崇尚和谐的特点;同时,泉州传统文化通过儒家文明“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自然观、社会观。呈现出对自然、动物、居所环境和人关系的正确认识,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存共生、文质彬彬、生生不息的风貌。泉州传统文化还对未来生态城市建设的进一步规划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38.
先秦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在谈说论辩实践中都特别重视推类思维方法的运用。他们对类和推类的认识体现了儒家的推类理论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与其他学派相比,儒家的推类主要是推"仁"、推"爱"的推理,是用来阐发其政治伦理思想和主张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39.
腐败犯罪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对于人性本善的假定,导致监督理念的阙如;一是家国同构的理念,使法律弱化,权力异化。  相似文献   
40.
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制约,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对法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刑起于兵是关于法律起源的认识,法即刑罚即德礼教化之辅助是对法的认识的大致发展轨迹。这种认识直观、朴素、自然,但过于片面狭隘。它低估了法律的社会功效,忽视了法律存在的社会价值,使人们普遍产生了轻法意识,从而淡泊了法制建设,窒息了法律理论,阻碍了中国法律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