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6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14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3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瑶传道教中的佛教与儒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瑶传道教存在着不少佛教和儒家因素。佛教和儒家的菩萨和圣贤有不少进入了瑶传道教的神灵系统之中 ,佛教的轮回转世、地狱说、因果报应等思想也存在于瑶传道教的观念形态之中 ,而儒家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对瑶传道教的宗教伦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瑶传道教中的佛教和儒家因素主要是从汉族道教中带入的附属物  相似文献   
72.
经济伦理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研究误区,即:理论误区、逻辑误区和应用误区。纠正经济伦理的研究误区,目的是使经济伦理的研究能更好地为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服务,使之步入健康研究的轨道。  相似文献   
73.
儒家和道家哲学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从“性即心而显诸情”的角度理解人或人性,以“仁性”的实现为前提达成整体性的人格智慧,通过“生命实现之证成”的道德进路,实现和证立其超道德的形上本体。道家亦从人本学和文化批判的角度论“道”。就人文说,道乃即“有名”而见其“无名”之本真;就主体说,人乃在其作分别之状态中“观”道的无分别之“妙”。道家的道论,强调的是在人的修为澄汰之体证中道的全体绽出和澄明。儒道两家的不同点表现在其为学进路的差异上,而其形上境界本无不同。历史上的儒道同源说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74.
This i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Confucian values and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 on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organisational performance in Asia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China and South Korea.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Confucian values,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 and ethical climate on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organisational performance between government agencies in South Korea and China. Contrary to the conventional Western perspective, this study shows that Confucian values are not necessarily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organisational performance.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 and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s a mediating variable) appear to be significant factors to organisational performanc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75.
古代儒家官德思想内涵丰富,其主要内容有公忠为国、以民为本、立身持正、勤勉尽职、清正廉洁等方面,其中进步的、有价值的官德思想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坚持古为今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官德,对于增强干部道德建设的民族文化内涵、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养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76.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在现实情境的感发下产生“四心(端)”。“四心”集感知、想象、情感和直觉等感性因素于一体,其作用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四心”的感受体验过程在儒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较好地体现出儒家的价值追求,所以称之为“儒家的审美方式”。它虽然对中国古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美学理论上并没有被充分自觉,不像自然情感感发那样发展出感物学说。重视这种审美在道德活动中的基础地位,有利于缓解道德主体内心的冲突,并可以抗拒在道德活动中对既有观念和规范的非语境化运用。  相似文献   
77.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作为儒家经典,《论语》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关于教育开展的时机、程度和效果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握好时、度、效,才能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其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发展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
在中国心性史上,先秦儒家的人性观无疑肇始于孔子,但真正建立普遍人性论的却是子思,孟子则进一步完善了“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并为之提供了心性根据。世硕等人的思想全貌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知,但新近出土的郭店楚简之《性自命出》的出现弥补了这一遗憾。它不仅展现了世硕等“有善有恶”说的具体内容,同时也补足了子思与孟子间长期缺失的思想史环节,从而使我们完整地梳理先秦心性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9.
对待古老的"孔家店","打倒"是不行的,"转化"是必要的,然而"重构"才是根本的。不应该将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简单对比,将前者看成"普遍伦理",而将后者贬为"特殊伦理"。实际上,儒家伦理既是一种"普遍伦理",也是一种"特殊伦理",前者表现为"天人合德"的终极原则、"仁爱"的普遍原则与"先仁后礼"的先验礼制原则,后者表现为"五伦关系"中那种"各得其所、各就各位"的"序位伦理"。"德"与"位"的统一就是"普遍伦理"与"特殊伦理"的统一,因此,儒家的"德位"之思具有深刻的形而上意义。  相似文献   
80.
50年前"中国哲学史座谈会"上关于唯物与唯心的争论为当今观念形态的"去蔽"工作提供了借鉴,全盘西化和文化保守主义是我们在推进中国哲学学科建设中应该避免的,贯通自我学术生命与民族文化生命是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