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9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14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3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当今世界,之所以会有形质俱异的区域形象 存在,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不同,以及经济生活方 式、政治价值观念等有别等当然都是很重要的原 因,而从内在精神角度来分析,更为根本的原因则 在于文化差异。相当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一定形质 的文化内在地决定、规范着一定的区域形象  相似文献   
102.
本文主要探讨礼的神圣性之演化和礼的本质,中国古代之礼虽然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祭祀活动,具有神圣性,但是这一特性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逐渐演化,礼由最初沟通人、神关系的中介发展为春秋时代以礼为人世事务最终支配观念的原则。论文从对礼的本质论述中更进一步分析了礼的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将自身的固有思想和印度思想融合后,产生了禅宗和新儒学两种创造性的宗教思想。韩国狂热地接受了这两种思想。不过有趣的是,这两种思想的痕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难觅踪迹,而在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却能够轻易找到。可以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依然保存着这两种思想的国家大概在全世界也只有韩国了。例如,现在韩国的僧侣还在沿用中国唐朝时僧侣背诵的礼法文,普通韩国人举行婚礼、葬礼和祭祀时依然遵循中国的朱子家礼。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现在在中国人身上已经很难找到这些旧习俗的痕迹了。  相似文献   
104.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为现代广告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现代广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求与消费者产生感情交流的共鸣点。  相似文献   
105.
20世纪早期哈尔滨的外来宗教现象,不仅在中国宗教史甚至世界宗教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东正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社会动荡、俄国人为主体的宗教、时间短暂、中国本土宗教等因素,使得东正教在宗教思想观念上对哈尔滨影响不大。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哈尔滨的城市设计理念、建筑艺术风格、刺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冰雪文化等方面。东正教对形成哈尔滨东西兼容的国际性、多元性城市文化品格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6.
儒家心性论思想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深化,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的核心内容。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发掘儒家心性之学的价值并运用于当代伦理实践,从而强固人们内在精神生活的根据,是时代提出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7.
一百年来各种不同类型的儒学研究均认同<论语>的思想,因此<论语>宜于成为今日儒学各派求同存异的基础.为了强调<论语>的基本性和普适性,有必要首先区分由儒学(四书五经和宋明理学)与仁学(孔孟原始思想)所分别代表的两个不同"学科对象".仁学对象和儒学对象的区隔,或仁学从儒学中的分离,还可有助于孔子伦理学思想和现代社会-学术-思想的实际"接轨",以使作为纯伦理学思想的仁学得以有效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思想理论交流.仁学除了作为孔孟学之原始对象外,经合理的现代化解释后,还可以作为人类普适的现世伦理理想模型而推广于世界.儒学是一种特殊的民族历史经验,仁学则内涵着一种普遍的人性经验.  相似文献   
108.
对孔子的“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一般理解是:孔子把女性与小人相提并论,是看不起女性。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中的“小人”和“女人”是指“男中小人”和“女中小人”,“小”和“女”都不是性别评价,而是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109.
Asian countries with Confucian heritage culture (CHC) such as China, Vietnam, Singapore, Korea and Japan have been proven to share characteristics of a collectivist society. Researchers agree that this collectivist mentality strongly supports cooperation that CHC's learners/workers best perform in group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other side of the coin. Whilst applying a method born in one culture to another, cultural differences have been forgotten. The so-called global application has led to a situation in which a Western model is forced to launch in a completely new and different context. This new context and the existing cultural values are not always incorporated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Western concep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Consequently,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follow that all form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will surely succeed within a CHC environment. As a result of ignoring, stereotyping and underestimating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CHC countr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structivism and one of its applications—cooperative learning—has ended up in failures, suspicion or resistance. The authors would like to question (1) the fixed assumption that “group-work surely works in CHC countries” and (2) the domination of developmentalism in education nowadays and its mismatch with cultural assets. With this paper, the authors contribute to the recent call for culturally appropriate pedagogy.
Nguyen Phuong-Mai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