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71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15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本文以现行刑法和文物保护法为依据,针对文物盗窃犯罪行为的特殊性,根据刑法的基本理论,就文物盗窃犯罪行为独立设置为盗窃文物罪,以及盗窃文物罪的犯罪构成,盗窃文物罪的刑罚设置及其适用阐明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42.
由于历史、政治、效力、认识等原因,国际习惯法在我国宪法中缺失,但无论从法理因素还是从现实状况来探讨,国际习惯法都有在我国入宪的必要性。国际习惯法的效力问题非国际法问题而是国内法问题,这可以从一些典型国家的做法中看出。国际习惯法在我国入宪应采取并入与转化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对于其在国内法中的效力应看不同情形予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43.
十六大修改后的新党章集中概括了党的先进性,体现了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学习新党章,严格按照新党章办事,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4.
当今犯罪构成理论的八大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今犯罪构成理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框架是正确的 ,但在一些细节上却存在不少矛盾 ,比如 ,犯罪构成定义认为 ,犯罪构成决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大小 ,这与事物的性质由事物的内在矛盾决定的原理相矛盾。再如 ,通说将犯罪客观方面称为犯罪构成的要件 ,将客观方面包含的行为、结果也称为客观要件 ,这与逻辑上的种属关系相矛盾。此外还有 ,犯罪客体的定义与犯罪客体的地位相矛盾、刑事责任能力与刑法理论相矛盾 ,等等。这些矛盾说明 ,现今的犯罪构成理论还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45.
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与犯罪构成关系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均将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置于犯罪构成体系之中的做法所不同的是 ,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是游离于我国传统的耦合式犯罪构成体系之外的一个“活泼元素”。这样的关系 ,与现代刑事法治的精神不相契合 ,实有认真检讨和改进的必要。英美法系双层次犯罪构成模式为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的纳入 ,尤其是超法规的正当化行为的充分展开 ,不仅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 ,而且因赋予其程序要件的色彩 ,从而突出强调了程序正义的价值 ,推动了宪法在刑事领域的司法化。因之 ,借鉴英美法系双层次犯罪构成的结构模式 ,吸纳我国传统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合理成份 ,实现经验与理性的沟通 ,应当成为改造我国传统的耦合式犯罪构成体系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6.
与罗马 -日耳曼法系相比 ,普通法系更注重程序公正。马菩诉俄亥俄州、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泰瑞诉俄亥俄州是 1 96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有关警察执法的三大案例 ,它们分别确立的排除规则、米兰达警告、滞留与搜拍的权限对美国警察执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促进了美国警察制度的改革 ,有力地保障了公民的人权。  相似文献   
47.
近来 ,最高人民法院就一起民事案件作出的司法解释引发宪法司法化问题的讨论。宪法司法化起源于美国 ,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宪法司法化的产生并非偶然 ,它有着重要意义。长期以来 ,在我国形成了宪法不能作为裁判直接依据的司法惯例。此次司法解释为我国实行宪法司法化提供了一个契机。不过 ,在我国法制环境还很不成熟的情况下 ,实行宪法司法化并非一蹴而就 ,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  相似文献   
48.
从民法上的环境权到宪法上的环境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将环境问题列为世界第三大问题,环境权在此背景下被提出来。学者们从不同的法律视角,提出了自己对于环境权的认识。民法上的环境权既有较大的意义也有固有的缺陷,因此民法上的环境权不能代替宪法上的环境权,而且最终要上升到宪法层面。环境权理论对我国的宪法从观念到条文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从年初至今互联网上的"馒头"事件引发出的一连串"博弈"效应,在法学领域具有值得深入发掘的理论价值.文章采用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证方式,对"馒头"案所涉的私法问题、宪法问题以及宪法与私法之间的博弈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阐述,对博弈各方的宪法权利、权利冲撞、冲撞协调给予了一一论证.并结合德国经验的启示,提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法权利冲突解决方案,为宪法权利进入私法提供一种"实证"性的进路.  相似文献   
50.
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法律,不能仅仅停留在记载历史事实,描述未来社会的行动纲领或者反映国家的政策主张这一层面上,而是要确立司法手段解决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宪法问题。但我国现行宪法几乎一直被排除在司法领域之外,这不仅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而且也与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不相吻合。因此,必须积极推动我国宪法的司法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