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9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31篇
综合类   5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两课”教学为主阵地的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显不足。文章对公安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资源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因势而变,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领导力是意识形态领导权在文化实践领域的具体化,是意识形态领导权可以度量的现实体现,是由不同层次的各种影响力组成的文化合力。伴随意识形态由物理空间向网络空间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力的建构,应遵循其内在的生成规律,通过对微观层面的网民个体、中观层面的社会组织以及宏观层面的民族国家的协同作用,致力于促进持久的个体信仰、稳定的社会心态、统一的民族意识的形成,从而使执政党在网络领域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3.
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包含有新制度经济学对意识形态及其基本取向的认知,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具有本质不同。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借由对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之理论预设、方法论、意识形态基本功用、意识形态变迁推动力、理论构建语境、理论旨趣、理论实践目标冲突的解读,可以发现其在如下方面存在问题:理论预设缺乏经验事实支持、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意识形态的社会性相抵牾、以降低交易成本为意识形态的基本功用、以非阶级因素为意识形态变迁推动力、以西方世界为理论构建的基本语境、以解释西方世界为基本目标、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永恒存在。对这种对立的批判性比较研究有利于清晰认识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以更好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4.
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蕴含着原始的生态审美观。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解读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审美文化,可以发现许多原始宗教意识的痕迹,它们通过日常的服饰、歌舞、丧葬和节日庆典等形式表现出来。除了强调万物有灵外,原始宗教意识促成了主体之间同生共处和主体间性关系思想的形成,构成了苗族和谐生态审美观的价值核心。原始宗教对主体间性的支持,使得苗民与自然万物平等地交往、对话、沟通和融合,从而形成包括天与人、神与人和人与人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社会生态、社会控制、社会认同等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亦存在紧密的联系。社会关系结构和文化关系结构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叙事情境,且从社会和文化上规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主体;互动进程则从实践和变化上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动态,并可能重塑社会关系与文化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得以维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1844年厘清了"意识""观念"与"现实生活"的差异,并将前者作为概念的本身来阐述。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意识形态形成的"实践"环节,并透过对"意识"与"观念"的表述,首次在意识形态视阈下阐释了"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对"观念"的使用包含两种语境:"一般"观念及"具体"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的(一般)"观念"如何因"异化劳动"而产生了虚假性质。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分析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如何成为(具体)"固执观念",因其颠倒逻辑、误解实践意涵之故,从而导致观念的虚假性。通过对异化观念与固执观念的分析,马克思开启了对意识形态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ties together research on gender, income inequality, and political ideology, by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gender‐based earnings inequality on women's belief in a fundamental tenet of the “American Dream”—meritocracy. Focusing on gender‐based earnings inequality in women's local residential context, and drawing upon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variation across local areas in the relative economic status of women should influence the ideological outlook of resident women. In contrast to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but consistent with rising expectations theory, I argue that ideological disillusionment should peak in contexts in which women's earnings fall closely behind men, and that ideological optimism should rebound in contexts in which women's earnings have achieved parity with that of men. Utilizing pooled survey data, I find strong evidence that individual women's belief in the American Dream varies according to whether local women's relative earnings indicate confrontation with or breaking of the “glass ceiling.”  相似文献   
18.
The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accuracy of voters' perceptions of party ideology are affected by party position shifts and by the media's turn to non-left-right issues, such as political leadership, during election campaigns. Using data from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lectoral Systems (CSES) and a country-specific left-right index based on data by the Comparative Manifestos Project (CMP), multilevel analyses reveal that emphasizing leadership issues can lead voters to reflect left-right positions more accurately. A party's left-right position shift between elections does not lead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oters' perceptions, while a shift on the economic sub-dimension of left-right ideology can even lead voters to more position clarity. However, multiple parties' shifting their positions seems to overburden respondents' cognitive capacity.  相似文献   
19.
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必须要有一种强大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其精神支柱。执政党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集团,要想保持强大的执政基础,获得广大民众的长期支持,则必须注重对这样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当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继续引领和不断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就成了摆在我党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20.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创立的标志著作。但马克思主义是否是意识形态?如果是,那么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又有何区别?这些问题时至今日仍为中外学界所关注。梳理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的意识形态学说内容,结合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于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