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篇
中国政治   4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论科举制度的政治录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的政治录用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延续的必要条件。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政治官员的方式,在中国封建社会建立起了一个从政治录用到政治角色养成的行政录用机制,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上下沟通、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带来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稳定。研究科举制度,吸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我们的行政录用制度的建设是有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anti-essentialism was a pivotal ideological feature of Russian Zionism – the idiom of Zionism that lay behind Russian Zionist periodicals such as Rassvet in Late Imperial Russia. For Russian Zionists, the Jewish nation was the social field that existed as a social fact. While Russian Zionists' concept of the Jewish nation was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their political context, nonetheless, it was primarily a result of the convergence of the following two ideological movements. First, there emerged a sense that a socioeconomic foundation was crucial in forming a n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Jewish socioeconomic positions in Eastern Europe and Russia was the background of this consciousness. The second is the ideological claim that any collective entity or social field should be respected regardless of its merit and utility vis-à-vis others. More specifically, for Russian Zionists, the Jewish raison d'être was the simple existence of their own social field; they believed that no further definition was required. The emergence of this viewpoint can be understood as a reaction to the Zionists' perception of Jewish history where Jews pursued the recogni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ir place among non-Jews by virtue of their merit or utility vis-à-vis non-Jews.  相似文献   
13.
关于《钦定回疆则例》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回疆则例》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有:在法规的名称方面,有《回律》以及《回例》等不确切的称呼,它们使《回疆则例》的性质、适用范围及对象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性;在法规的性质方面,有学者将其当作刑事法规,也有学者认为《回疆则例》是回疆少数民族之间民事案件的司法审判依据,在法规性质的认定上仍然是值得商榷的;在法规内容的理解方面,就个别条款而言,缺乏对条款历史背景的考察与探究。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回疆则例》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4.
在幕末变局下,“天皇亲政”与“公议”成为了近代日本天皇制构建和形成的两个原则,在明治新政府中逐渐协调并趋向制度化.二者并非简单直接的对立,而是互相支持,二者亦非均衡平稳发展,有时也会出现激烈的对抗.以福泽谕吉为例,能了解到民众参政的理由、以及天皇在这种构建中所处的位置.“公议”原则体现了政治参与扩大的近代化趋向,于此同时,天皇亲政的传统得到继承,国家意志须经天皇权威的确认,“公议”转化为了“天皇亲政下的公议”,其中内含了消极因素,最后军部法西斯主导下的对外侵略体制亦与此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5.
大江氏家族是日本平安时代名闻遐迩的文化世家,公元7-8世纪中国科举制的东传为大江氏家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大江氏家族自始祖大江音人以来,读书应举,十一世父子、兄弟连第,可谓是英才迭出。研究大江氏家族的贡举参与不仅有益于剖析大江氏家族贡举成功的原因,还能把握大江氏家族与日本贡举制特征的内在关联性,挖掘贡举制度无法根植在日本社会的泉源。  相似文献   
16.
科举,作为整合传统中国的文化教育、官吏选拔、精英政治的制度中枢,于1905年清末新政中一朝被废。废科举之后,沟通传统教育与传统政治的桥梁断裂了,士绅阶层出现巨大分化,官僚体系中的书生群体被军人集团取而代之。清末宪政改革的失败,自废科举时起,便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7.
祝尧是元代江西籍著名的文论家,曾编纂有《古赋辨体》、《策学提纲》等4部有关科举考试的著作,《策学提纲》是元代试策的一部重要文献,国内图书馆无存,今据越南图书馆所藏阮俦注释本略作考释,并就其流传与越南的科举试策制度略作说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御史权威的实际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制主义制度从来是与恐怖方法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恐怖方式运用到整饬吏治上,就体现为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治官之官御史震肃百僚的权威。中国古代御史任用的权威原则被长期坚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规范整个官僚阶层、确保其权力正向运行的巨大作用。但是,御史的权威也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古今中外,吏治问题备受关注。吏治,作为古代悠久的文化、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方法,在厘清吏治历史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古代吏治的成败、得失,观察它的走向和特点,以史为鉴,对现实思考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越南是最迟实行但又是最晚废除科举制度的国家,其科举制度自107.5年始至1919年完全废止,共延续近9个世纪,越南是东亚各国中最后废除科举制度的国家。越南科举虽仿效中国而行,但极具本土特色。本文以越南阮朝科举制度为例,论述其与清代科举的异同及阮朝科举制度的本土特色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