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2篇
  免费   28篇
各国政治   199篇
工人农民   156篇
世界政治   12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3篇
法律   766篇
中国共产党   139篇
中国政治   300篇
政治理论   300篇
综合类   860篇
  2025年   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461篇
  2012年   489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This article confronts the controversies surrounding Article 50 by analy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ute and prerogative in the UK. The piece focuses on domestic constitutional issues and suggests a new way of class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ute and prerogative into two types falling under ‘the abeyance principle’ or ‘the frustration principle’. The abeyance principle means that where statute and prerogative overlap, the prerogative goes into abeyance. The frustration principle means that where statute and prerogative give rise to potential inconsistencies, but do not overlap, the prerogative cannot be used inconsistently with the intention of parliament as expressed in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It then argues that Article 50 has the status of primary or ‘primary‐equivalent’ legislation which could justify applying the abeyance principle. This would mean that the trigger power would be exercised on statutory authority rather than through prerogative powers. If the courts are unable thus to construe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it argues EU law requires the courts to bridge the gap. Alternatively, if the abeyance principle is not applicable, it argues the frustration principle could apply but the circumstances in this litigation fall outside it. In the further alternative, EU law could require the frustration principle itself to be set aside in this case.  相似文献   
152.
This paper examines findings from the Legal Aid Board Research Unit's Case Profiling Study in the light of the current reform programmes for both legal aid and family law. The findings relate to over 650 legally aided family cases including divorce, separation, ancillary relief and Children Act 1989 applications. The main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currently funded by the legal aid fund. Costs have been related to stages of cases and to the strategies employed by solicitors. Finally, I comment on the future role of legal aid in family law, suggesting that, to a large extent, public investment will be maintained. Remuneration of service providers will evolve as systems of contracting are introduced in January 2000. There will be continued emphasis on family mediation as an alternative method of dispute resolution. However, cases involving issues relating to children and their welfare will remain within the scope of public support. Domestic violence and other emergency issues will also merit high priority. Although there will be extensive changes in other areas of legal aid, family law appears to remain relatively unscathed.  相似文献   
153.
吴春岐 《法学论坛》2012,27(1):67-71
预告登记之债权与我国传统破产法中的各项权利有本质不同,其具有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预告登记之债权在破产程序中的保障和实现具有特殊的规则:在破产申请受理阶段,预告登记排除个别清偿无效原则、管理人选择权的适用;在破产重整程序中,预告登记后债权受营业保护的限制,对债权的分类而言,预告登记后的债权应当单列,它具有特定的债权调整方法;在破产和解阶段,预告登记具有对抗登记义务人之破产和解协议的效力;在破产清算阶段,预告登记后的债权与一般债权和别除权的顺位关系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4.
作为对外部挑战与内部情势的司法回应,晚清修律和司法改革运动首先意味着司法理念与司法原则的历史性转变,进而标志着一种区别于传统司法文明价值系统的近代型司法文明价值系统的应运而生,展示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司法文明进步成长的历史图景。这场司法变革运动的启动性举措,乃是删除最重之法,推行恤刑庶狱,彰显了司法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而为编订《大清现行刑律》和《大清新刑律》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近代中国法律与司法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5.
洛岩 《法学杂志》2012,33(5):163-167
通过对联合国框架下的人权条约、各区域人权条约以及主要缔约国在外国人财产权保障方面的规定和做法进行研究,可知联合国人权条约对一般意义上个人(包括外国人)财产权的保护程度明显偏弱,各区域人权公约对财产权的保护则各有侧重,各缔约国对外国人的财产普遍有一定限制。其中有不少是我国在外国人财产权方面制定和适用法律、规则可借鉴的做法。  相似文献   
156.
陈柏峰 《法学家》2012,1(1):27-41,176
“宜黄事件”是一起因传媒监督而具有法律意义的典型事件。对该起事件的调研及对相关新闻内容的梳理表明,其传媒监督权行使的信息基础存在瑕疵,有违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相关传媒也未能坚持中立的立场,报导中未能做到尽可能的客观公正,未能兼顾冲突双方的话语权。因此,该案传媒监督权的行使出现了法治偏差。这与传媒介入的特性有关,更与传媒追求商业利益的倾向有关。社会和公共领域中的政治力量,也可能影响传媒监督权的立场。承担公共表达职能的传媒,是现代法治国家共同价值的维系纽带之一,因此需要平衡商业利益和政治力量的制约,塑造传媒监督的健康立场。这可以通过职业伦理约束和法律规范的共同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7.
通过对被保险人对于代位求偿权所负义务性质的剖析,明确了被保险人仅负有不得损害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消极义务。结合英美法的相关制度和判例并联系中国海上保险的司法实践,进一步阐述了被保险人所负义务的内涵。最后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53条进行检讨,提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53条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58.
真正的制度创造者实际上是社会上的各个利益主体和行动者,历史就是在各个主体的行动中推进的。在各个主体行动的利益考量、相互博弈等过程中显示出制度运作的最为真实的生存逻辑。在刑事和解的制度化进程中,首先,作为行动者之一的司法机关不但在宏观上成为刑事和解在我国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而且在微观上,即在刑事和解的具体个案中,其以国家法律的权威和强制力量作为后盾,从程序上决定着刑事和解程序的启动、进行,以及和解后的处理结果等;其次,如果说,司法机关决定着刑事和解程序的启动、运作方式以及和解成功后的处理方式,那么当事人的博弈和实践便决定着案件的发展方向;最后,在这一系列的事件和宏观进程中,民众以及学者也以自身的方式参与其中,成为刑事和解制度化的重要推动因素和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9.
日本的海洋战略经历了扩张——收缩——再扩张的发展阶段。出于对北极地区的资源、环境、战略价值、经济价值的多方面考量,日本政府近年在海洋国家战略框架下积极参与北极事务,谋求北极权益。日本对北极事务介入力度的加强,也将引起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较大变化。文章首先分析了日本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指出日本的海洋战略主要受其国家身份认知(发展成为海洋国家或是大陆国家)、东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及海洋霸主国——美国的影响,并得出未来日本的海洋战略将呈现出对外扩张的趋势,进而探究了日本国家海洋战略受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日本海洋战略的未来发展趋势,得出日本未来将制约中国的北极参与战略、缓和对俄关系、并增强其军事力量,最后从俄罗斯、日本、中国、美国4个国家为出发点分析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0.
始于明治元年的"废佛毁释"运动彻底改变了日本佛教的命运,由此产生的新文化语境与思想生态对日本佛教题材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纵观近代以来约150年间的日本佛教题材文学,其中的佛教思想接受模式呈现了从信仰、怀疑、理性主义到多元宗教观的变迁,实践了与佛教地位转型相呼应的文学创作转型。而多元信仰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无暇顾及自我磨砺,急功近利的宗教心理使得"他力思想"和"恶人正机"等方便法门取代了注重修行的正统佛教思想。新生代僧侣作家的登场则将传统僧侣文学和现代文学融于一体,既让人们了解到神秘的僧界,亦使佛教更多地介入了现代世俗生活,他们作品中呈现的多元宗教观亦符合当下日本民众的多元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