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篇
  免费   27篇
各国政治   26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9篇
法律   222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中国政治   173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15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西晋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特立独行的艺术特征,诗歌创作上的唯美化追求则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辞藻富赡,工巧绮练;析文丽辞,玉润双流;音声迭代,五色相宣;巧构形似,穷形尽相。  相似文献   
612.
元代的海南岛,出现了许多北来的异族面孔———蒙古人和色目人。这些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被贬谪到海南的宗室、大臣,一类是朝廷派来征伐海南的武将,一类是到海南来任职的官员。本文对这三类蒙古、色目人的在琼情况分别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613.
秦汉奸罪考     
秦汉时期,已经有了一套关于奸罪的认定、量刑的标准及原则,并为后世法律所继承、发展;与后世法律(主要是唐律)相比,秦汉时期对奸罪的处罚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614.
范仲淹和欧阳修及苏轼等人忧“商旅(商贾)不行”,不仅反映了当时商贾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也说明北宋政治改革和诗革新将“忧以天下”上升到新的层次:着眼于士、农、工、商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进行变革。另外,苏辙指责王安石《兼并》有“诗病”乃至“诗祸”,既是学批评,又大大超出了学批评的范围,反映北宋政治改革及学革新家之间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以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为代表,主张农商皆利;一是以王安石为代表,强调重农抑商。显然,儒商精神与学的交叉影响,是北宋诗革新的又一动因。  相似文献   
615.
论清代再婚妇女的婚姻自主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个特殊的妇女群体,清代寡居妇女在再婚的过程中拥有一定的婚姻自主权。这种自主权主要是指妇女的不嫁权与请求再嫁权。不嫁权的存在得力于理学贞节观念的影响,而请求再嫁权则更多源于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616.
曹雪芹深得魏晋名士之文化情韵.无论是魏晋的阮籍、嵇康,还是封建末世的曹雪芹,尽管表面是那样的放诞、痴狂,内心却清醒地保持着崇高的气节.魏晋风度的魅力更在于魏晋名士们满怀痴情去追求自己的人文理想,在于他们试图去毁灭腐烂的、充满奴性而陈旧的生活方式,从而荡涤出一个非奴性的充满真自由真血性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们所执著的全新的生活方式便是其一生践行的诗化人生.同样,曹雪芹亦满怀痴情地执著诗化人生理想.试图以诗化人生、审美人生去矫正以政治、权力、暴力、伦理为重心的浊恶世界,以诗情的世界去反抗充满贪欲和无情的世界.  相似文献   
617.
陈斌 《思想战线》2003,29(1):45-48
西南地区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区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西南各民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 ,汉民族对其影响较大 ,因而中原汉族与西南各民族的关系发展成为西南民族关系发展的一条主线。唐朝时期 ,中原汉族与西南民族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贞元会盟又是其中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618.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作为唐代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不仅影响到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作为重要题材,进入了唐诗。其中,佛教建筑和梵宇静境、佛教音乐、佛教壁画等内容在唐诗中均有突出的反映。  相似文献   
619.
论元朝法制的民族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朝的法律制度具有封建法律的共性,同时仍继续保留着大量的奴隶制残余和蒙古族习俗,本文从立法、法律内容、司法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元朝法律制度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20.
<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戏曲作家和批评家周昂以金圣叹<第六才子书>为基础的再批评之作.批评者站在传奇创作的余势期,藉由文人传奇形成的审美期待审视杂剧经典,在批评标准和批评对象错位的前提下,达到了对"设身处地"的戏曲真实论等理论命题的深化,其戏曲结构观则体现出鲜明的技术主义倾向,文辞风格论以蕴藉雅洁为取向.周<西厢>所反映的美学思想,与其自身创作实践及所处时代的审美风尚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在戏曲理论批评史上自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