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9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叶隽  黄剑波 《思想战线》2007,3(1):99-108
以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对小说文本《祝福》进行解读,可看到其中丰富的历史场景,文本中不仅隐含了20世纪初期乡村社会中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宗教潜对话”命题,也隐约浮现了鲁迅本身的宗教观与思想发展状况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史线索。  相似文献   
52.
两汉道教作为原始道教,在创立其宗教理论时,借鉴吸收了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是形成两汉道教神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太平经》为帝王而设的“法度”与董仲舒的“王道”思想也有明显的一致性;原始道经的产生与董仲舒的灾异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3.
以刘巧珍为代表的乡村女子和以田晓霞为代表的城市女性是路遥小说中令人瞩目的两类女性形象,文本如实展示了乡村女子牺牲吃苦和城市女性引领拯救的生动状貌,然而对牺牲品苟活和引领者死亡的结局设置却暴露出作者潜意识深处男性中心主义的印痕。  相似文献   
54.
陈平、周勃都是秦末汉初刘邦集团的重要成员,为推翻秦朝、建立汉朝立下卓越功勋。早年,周勃曾诬陈平“盗嫂受金”,陈平不以为忤。刘邦去世之后,吕后用事,陈平、周勃捐弃前嫌,精诚团结,力撑危局,终于乘吕后去世之机,一举诛灭吕氏外戚势力,拥立文帝,共同维护了汉初统一局面,演绎了一幕汉代的“将相和”活剧。  相似文献   
55.
钟理和日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当他在1946年从北京坐难民船返乡的时候,这些沉重的稿纸大部分被带回台湾。鲁迅的社会批判性对钟理和的影响至深。鲁迅文学传统始终是钟理和剪不断的文化情结。对于鲁迅为人生的写实文学观钟理和很认同,并且执著一生秉承之。  相似文献   
56.
郭松棻的小说《雪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浓厚的自传性色彩,小说深入刻画了知识分子主体与家国历史之间的关系,在与鲁迅文本的互文书写中表达了一代保钓知识分子对于革命、启蒙与理想的认知与反思.这篇小说通过三位知识分子在“立志”与“沉沦”之间的复杂命运关联,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鲁迅式的寂寞,正是这种失败者的寂寞使写作主体得以摆脱宿命式的自叹自怜,向熙攘的人间求得重新出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7.
死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最爱表现的一个主题,我国魏晋时的诗文尤其如此,挽歌诗是典型的探讨死亡的诗歌体裁.魏晋文人挽歌诗是在理性的觉醒和动荡的历史土壤中酿就,文人通过挽歌诗表达了浓烈的感伤情绪和对死亡主题的终极关怀,并且不同时期所关怀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作家像鲁迅那样酷爱自由,坚决反对强权对个性的束缚。留日时期,鲁迅是以自由为天神的歌者;五四时期,鲁迅为思想争自由,为女性求解放;上海时期,鲁迅为冲决伪自由的罗网而战。鲁迅的一生,是名副其实的为自由而奋战的一生。  相似文献   
59.
《琉球百问》《琉球问答奇病论》是清代道光年间,琉球御医吕凤仪就个人行医经验所遇之疑难杂症向当时吴门医派大家曹存心(1767—1834)问诊求方的文字记录,这些记录成为观察清中叶琉球疾病医疗史的珍贵资料。据现存最早使琉球录的作者陈侃(1489—1538)曾观察琉球居民的体格如是说道:"国无医药,民亦不夭札,或壮、或老始生痘疹。"琉球居民是否恒常康健?是否果真完全不需医药?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将以《琉球百问》为中心,透过观察琉球当时的疾病与社会生活之关系,重新省思陈侃说法的真实性。从本文的讨论得知,琉球居民的疾病现象既有某种程度的普遍性(例如天花、梅毒),也有某些程度的地域性(例如铁树根毒)。可见《琉球百问》相当程度地反映当时琉球人的某些生活方式与社会情境,并成为中国历来使琉书写的某些观察角度与思维盲点的绝佳对照。  相似文献   
60.
在《狂人日记》中,"狂人"父亲的形象是缺席的,这使得此在环境下的父权处于缺失状态。这就隐含着一种内在的文化关联:狂人个性意识的觉醒正是以父权缺失为前提的,随着社会转型而来的西方新型教育也由于某种父权的缺失,获得了解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机缘。然而,在沉重的"互相牵掣"中,小说最终以狂人由觉醒始、由再度被同化终的悲剧,彰显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的曲折艰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