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8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4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行政起诉制度的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起诉权是现代宪政国家公民和组织的一项基本权利。由于现行行政起诉制度忽视起诉程序的纠纷解决功能,混淆起诉要件与诉讼要件,起诉证据规定不明确,当事人缺少最低限度的程序参与,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保障国民行政起诉权的需要。应遵循诉权保护、程序正当、司法最终三大理念,走出"庭审中心主义"的误区,完善我国行政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62.
死刑与误判——以美国68%的死刑误判率为出发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刑事法方面的教授为主体的一批美国学者对美国1973年至1995年判处的全部死刑案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们统计出了美国死刑案件的平均误判率,推算出了影响刑事案件审判质量的各项因素与死刑误判之间的具体数量关系,并据此提出了解决死刑误判问题的十项对策。该研究虽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其对中国死刑乃至整个刑事司法制度的研究以及改革与完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63.
曾宪奎 《长白学刊》2021,(2):101-108
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核心在于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国内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是我国强化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两个主要原因.鉴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强化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任务主要包括:加快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高端生产要素的培育;强化工匠精神,稳步提升产品质量,推进质量强国战略;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  相似文献   
64.
系统论视角下的工会维权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史无前列的伟大事业,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会是这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工会改革、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当前,进一步完善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不仅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  相似文献   
65.
政党文化包括哪些要素?这个看似简单而又十分基础的问题并没有获得一致的认同.广义构成观与狭义构成观是学术界的两种代表性观点.中义构成观认为,政权意识、政党心理取向、政党行为模式、政党形象是政党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结构要素分析法的合理运用,需要处理好政治文化与政党文化、政党文化的静态表现与动态运行、政党文化发展与政党文化建...  相似文献   
66.
在中国刑法规定中,不但规定犯罪的基本行为,同时规定犯罪成立的量的要件,后者即犯罪定量因素立法化。这种立法模式有积极价值,也有消极影响,甚至带来多罪刑阶段加重减轻事由与法定刑之间的不协调问题。要解决有关问题,应该在法定刑上运用多罪刑阶段之间的交叉式规定模式,并在立法技术上体现出立法公正的要求。  相似文献   
67.
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主要特点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急剧变迁和社会价值观的不断演变,促使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通过对全国7省市(以安徽省为主)青少年价值观与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总结出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中价值观、道德观、学习观、社交观和现代性等方面的主要特点,试图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增强这些因素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正面影响,降低其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68.
本文首先对有关海外华人商业网络的社科文献进行回顾和批判,再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比较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提出假设性框架,以供论证海外华商网络、国内结构及东亚地区三者之间的关系。透过长历史周期观察东亚地区的演变过程,本文发现海外华商网络是基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地区组合,形成具有东亚地区特性的“社会-市场”联系。最后,本文论述海外华商网络在不同的国内“政治-社会”结构下的变化,以及对东亚地区的重新建构。换言之,海外华商网络被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共同力量所塑造时,也重新塑造了地区的发展模式和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69.

Does the 'penal eye' of our society most easily catch sight of those with scant resources and lower-class backgrounds? In a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Norwegian adolescents, we investigated the selection process to the penal system. Of the adolescents studied, 2.8% had received a penal sanction during the last year, 3.7% of the boys and 1.9% of the girls. The sanctions varied in seriousness, from a ticket fine to a prison sentence. These adolescents had much higher crime participation than other adolescents. In particular, substance-related offences were of importance. They had a high frequency of alcohol intoxication, and they often had a previous history of police contacts. No links were found to parental social class, but there was an association with parental history of unemployment. Furthermore, numerous other parental risk factors were found, such as marital breakup, low level of care, lack of monitoring and frequent alcohol intoxication. However, these factors were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rime. Were such extra-legal factors predictors of penal sanctions, when crime, alcohol intoxication and a previous history of police contacts were controlled for? Poor parental monitoring was the only (marginally) significant predictor. On the other hand, criminal behaviour had a highly significant effect, as early as at the lowest level of participation, and this effect increased steeply at higher levels. Alcohol had an effect, but only when the adolescents reported a rather high number of intoxication episodes. Thus, a problematic family background and small resources obviously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me, but are less important as direct factors of being caught by the police and punished by the penal system. However, the subjects in our sample were still in their midteens and it might well be that development in late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takes a different course.  相似文献   
70.
李居全 《法律科学》2001,1(1):91-101
犯罪概念中的定量因素,在理论上缺乏科学根据,在实践中有弊无利.究其根源,犯罪概念中的定量因素是历史的产物,是与法制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本文无意批判现在中国的法律制度,仅客观地论证了犯罪概念中的定量因素不是法制中的创新,而是法制发展的滞后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