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4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朱元璋定都临濠、兴建中都、罢建中都是明初重要的政治事件,<明太祖实录>的记载却相对简单.通过相关文献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为了维护朱元璋的形象,<明太祖实录>有意篡改了朱元璋罢建中都的部分事实,目的是为了掩盖他在建都问题上的决策失误.事实上,洪武八年中都宫殿罢建和南京宫殿改建的直接原因是朱元璋的迷信思想在作祟,他害怕工匠的"厌镇"破坏了宫殿的风水,不利于自己的统治.  相似文献   
42.
妾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1931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新民法不承认妾的地位,并把纳妾视为一种通奸行为,妻子可以据此要求离婚。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妾与夫脱离关系更加容易。妾在脱离关系后,一般可以要求男方给予一定的养赡费用。同时,寡妾也可以拥有一定的受养赡权利。但是,妾的这些权利往往受到夫、妻或者他人的挑战。  相似文献   
43.
南京国民政府的工会立法是1920—1940年代工人生存状况恶化、劳资矛盾尖锐化、工人运动勃兴及国际国内社会舆论形成的压力与推力的结果。它借鉴了北京政府和广东政府工会立法的经验,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它部分地实现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但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工会立法大多数是从西方国家的工会立法中借鉴过来的,有的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而且它的目的显然是以保障为诱饵,对工人进行控制,如《工会法》、《劳资争议处理法》等法规,都包含控制工人、限制工人罢工的内容。尽管如此,它在立法上的得失,仍可为当代中国的工会立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4.
执法公信力测量的既是执法主体的公信力又是执法行为的公信力,内容包括执法机关的执法质量和社会公众的认可两个层面,因此面临两个维度的契合性问题:主体维度的执法主体与评价主体之间是否契合、效能维度的客观绩效与公众感知之间是否契合。本研究从公共服务评价的契合性和执法公信力的概念出发,基于南京公安“民意110”警务效能监察平台大数据,结合电话访问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从主体合法性、执法有效性、执法正当性三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21项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提供了一个双重契合视角的执法公信力测量框架。  相似文献   
45.
1929年9月至1931年4月,贡觉仲尼的到京、入藏及驻京,在民国时期的西藏与中央关系恢复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他根据十三世达赖指示他声明的三原则,到京与蒙藏委员会商定了六条。国民政府依此提出八款,派遣贡觉仲尼入藏宣慰。入藏期间,他努力协商解决西藏问题,十三世达赖按照迎接中央专使的仪式迎接他,同意设置西藏驻京、驻平、驻康办事处,并以他为驻京总代表,西藏与中央的关系得到初步恢复。但是,十三世达赖及噶厦对贡觉仲尼在京所答应的一系列问题,如派遣大员入京协商、九世班禅可率少数军队返藏等,并不同意。因此,西藏问题在当时情况下并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46.
南京下关区侵华日军慰安所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日本侵华期间 ,南京是日军性暴行及推行慰安妇制度十分突出的地区之一。日军在南京设立的慰安所在 40个以上。南京下关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军事基地 ,据初步调查 ,南京下关区所设日军慰安所有华月楼、铁路桥等 5个。下关日军慰安所的分布同日军驻防地点密切相关 ,慰安妇的卫生检查治疗有专门机构 ,慰安妇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相似文献   
47.
1953年开始发表的《时间》,是日本战后派代表作家堀田善卫直接描写南京大屠杀的长篇小说,这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恐怕也是日本同类题材中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文章以此为文本,着重分析经历了战争一代的日本知识人对于以南京大屠杀为重要场景的近代日本侵华战争和中日关系的认识。原本几乎与中国无缘的堀田,战争结束前后将近两年的上海经历,促使他对中日关系开始了痛苦而深刻的思考。《时间》便是他这一系列思考的集大成之作。这部作品,高度凝聚了这一代有良知的日本知识分子对于过去的战争、中日关系和东亚命运的沉痛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