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21篇
各国政治   16篇
工人农民   28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7篇
法律   125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中国政治   86篇
政治理论   55篇
综合类   15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81.
针对学术期刊投稿和编辑中论文摘要大面积写作不规范的现实,以数例研究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论文摘要编写不规范为典型案例,指出摘要"摘而无要"、"摘而不要"的原因是作者不懂不学摘要写作规则,编辑对摘要编写的理解不深,也对摘要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而背后反映的问题本质是缺乏学术规范培训,缺乏学术常识,学术精神丧失。  相似文献   
482.
徐珊 《青年论坛》2011,(3):115-118
本文运用改进的GARCH模型,选取与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近似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为样本,就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而言,股票市场引入股指期货后现货市场波动性有所降低;伴随着股指期货市场的日趋成熟,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将逐步减小。  相似文献   
483.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其研究质量不断提高,呈现出一些新的研究趋势,即纵向度的全程化、横向度的全面化与研究视角的多维化。  相似文献   
484.
女性学理论体系是女性学的重要知识内核和学科支撑。系统梳理近年来女性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对推动女性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2006年以来,女性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特点是:跨学科性逐渐增强,但“理论预设”的痕迹过于突出;实证支撑不断丰富,但存在将社会性别分析夸大化的倾向;多元综合趋势明显,但没能从根本上克服简单糅合的弊端。为了加快女性学理论建设的发展,促使中国女性学学科的真正成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促进学术队伍和研究对象的性别多元化;在中国女性学学者中倡导学派意识;强化理论研究的合作精神和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485.
女性学术期刊是一种非营利性和小众化的刊物,其特点决定了必须对它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保证其在期刊界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从《山东女子学院学报》的实践经验来看,女性学刊的内容定位、读者定位、作者定位、编辑定位是其定位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86.
法经济学运动就其整体而言,呈现出学派林立,思想杂多的学术景观.它显然不是一个立场相同、步调一致的运动,而是不同学术传统并存的研究过程,其中有些研究具有互补性,有些研究则具有竞争性甚至对立性.通过法经济学50多年学说发展史的研究,追根溯源、条分缕析,解读和阐述基于学术传统和研究视角的不同而并立的七种法经济学流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87.
Explanations for the fact that crime tends to run in families have focused on the deprived social backgrounds of criminal parents, methods of child‐rearing, modeling processes, and genetic mechanisms. However,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itself also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crime and have other adverse effects on children's well‐being. We investigated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problem behavior in relation to parental arrest, conviction, and incarceration in the youngest and oldest samples of the Pittsburgh Youth Study, a longitudinal survey of 1,009 inner‐city boys. Parental arrest and conviction without incarceration did not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problem behavior. Parental incarceration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s in marijuana use, depression, or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However, boys experiencing parental incarceration showed greater increases in theft compared with a control group matched on propensity scor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al incarceration and youth theft was stronger for White youth than for Black youth. Parenting and peer relations after parental incarceration explained about half of its effects on youth theft. Because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incarceration were specific to youth theft, labeling and stigma processes might b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nsequences of parental incarceration for children.  相似文献   
488.
通过对世界范围内青年研究学术历史积淀的梳理,以及对青年研究在我国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了当代青年研究的学术范畴和研究视野。在我国社会科学的分类中,青年研究属于社会学学科范畴。当今的青年研究工作者要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持理论探索的勇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研究范式、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拓宽研究领域,丰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89.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加强,甘肃未来五年的发展将迎来许多难得的机遇:经济全球化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甘肃产业结构与全国性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相吻合;国家的农村政策有利于甘肃转换二元经济结构矛盾,解决“三农问题”;产业梯度转移的势头越来越强劲,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建设将得到长足发展;劳务经济将最大化拓展……只有敏锐地捕捉机遇、夯实基础、创造条件、改善环境、突出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关系,处理好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中央精神和甘肃实际结合起来,把研究现实情况和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自觉地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着眼于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大问题的研究,努力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才能有力地推动甘肃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490.
The advantage of academic life is that society allows us to spend years reading things no one else reads, writing articles and books almost no one else reads, and traveling to places no one else travels to. But in times of crisis, when the totally unexpected becomes reality, society understandably expects that we serve our communities with knowledge, explanation, insights, and policy alternatives. The days, weeks, and months following the attacks of 11 September were such an occasion and many academics experienced sudden demands for public commentary and analysis. As international studies scholars, we have insights and knowledge that our communities require and desire, most notably in times of crisis. By responding to the best of our abilities, we are able to return something to society and help people understand more clearly the world in which we live. In this essay, we discuss how we handled this challenge in the wake of 11 September and the lessons we have learned through that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