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1篇
工人农民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7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49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7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视觉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趋向,在世界范围内打破了单一的西方审美模式和观念。各种视觉文化均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它们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是可以兼容的,也是能够独立生存的。  相似文献   
72.
明清是中国美学史由古典而近现代之转型期 ,而以服饰、饮食和茶为代表的应用审美文化 ,即谋求审美与生活融合的生活艺术之讲究 ,则是这一时代审美文化变迁之重要表征。简言之 ,本时期审美文化表现出以下特点 :繁饰与奢华追求、社会矛盾对立之转化、审美功能之强化及大众化趣味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3.
17世纪是古代女性作品选集编纂的第一个高潮。作为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女性作品选集编纂彰显出17世纪特有的文化背景与人文气象,打上了女性文学高度繁荣!青楼文化异常兴盛!女性名士化倾向突出的印记。这些选集不仅促进了女性作品的传播,同时为保存女性文献作出了突出贡献,还为后代编纂者提供了体例参考,推动了更大规模编纂之风的兴起。  相似文献   
74.
韩书堂 《理论学刊》2006,(2):112-115
赛义德发展了一种重要的政治批评,其批判锋芒直指殖民主义的美学式政治,即以美学想像的政治形式把东方想像成纯粹的美学式存在,从而掩盖殖民主义话语侵略与压迫的实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他的这种学术策略不过是以一种软弱的美学行为去反抗另一种美学行为,以政治批判的美学方式批判美学式政治方式,与殖民主义者一起共同完成了对美学的政治作用的认同与憧憬,从而使其东方主义理论陷入悖论式窘境。  相似文献   
75.
象形、象意与表意——论汉字审美符号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兰先生在"六书说"的基础上,提出"象形、象意、形声"的"三书说",裘锡圭先生对唐说提出质疑,提出了"表意、假借、形声"的"新三书说"。"旧新三书说"把"意"变成了低一层次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汉字"象"的因素,其主要缺陷是对汉字这种审美符号的存在方式缺乏一种特异性的自觉和同情。而汉字中或凝练或抽象的形象,往往是事物精华的浓缩和概括,透过汉字的形象,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观念的凝聚。中国精神与中国知识,以仍然鲜活的形式,体现在文字的创造中。"象"与"意"作为一种特殊的统一体,在汉字的发展史中,起着深刻的作用。汉字构形中的"抽象",表现了汉字写"意"的特点,唤醒了我们对中国艺术"写意"的传统意识。象形、象意,包含着"象"与"意"两大传统的交融,并通过"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开辟辽阔浩渺的审美空间。因此,我们对汉字的认识必须超越认识层面,进入美学探索的境界。  相似文献   
76.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开设时间最早、开设最为普遍的人文学科课程,要想在消解全球化语境负面影响方面发挥作用,必须在教学中立足文化视角,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旨归;凸现人文内涵,以专题教学为实际操作方式;紧扣学生实际,以渗透健康人格教育为契合点;贯穿美感教育,以提升审美品位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7.
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小语学科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特点,语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良好途径。语审美教育的实施,要以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基础,对小语教学目的的重新认识和对小语标准化考试的改革也是小语审美教育实施中的重要问题。在小语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要防止在理论上过分夸大美育地位以及实践中将审美教育庸俗化、表面化、简单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78.
西方文学的东渐,拓宽了东方民族的审美视野。西方近现代文学高扬人文精神,淡化情节、渲染情绪和富于诗趣的描写,“促醒”了青年叶圣陶“对于文学的觉悟”。这种“真气扑鼻”的写当下感觉和情绪体验的文学作品,使读者如历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它们“唤起”并不断地增强了青年叶圣陶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的“创作”能力,那高扬的人文精神更启迪了青年叶圣陶沿着“为人生”的创作大道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79.
新旧红学派之所以忽略《红楼梦》及其主人公贾宝玉的审美意义,是他们缺乏一种能够达到洞察作品人物深层意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审美文化观中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新文化运动引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审美文化观构建了《红楼梦》的革命性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揭示出,只有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才能认识《红楼梦》特别是贾宝玉的审美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来源于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人创造或者改变世界,必须见之于一个具体的对象,然后人在这个被改造的对象上留下自己的主体性痕迹,使之成为可以直观自身———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无论是人创造的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是如此。《红楼梦》之“善写人情”,本质上就是创造了人性的感性化对象化形式。  相似文献   
80.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翻译交流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各样源于文化的干扰和制约因素。本文从译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三方面论述了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意在揭示翻译活动的一些内在活动规律并阐明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