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14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80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70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12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必然涉及到对价值范畴的重新界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实际,广义的价值范畴具有三重性,即商品价值、经济价值、非经济价值。提出和确立经济价值论,是发展和创新劳动价值论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222.
技术必须遵循客观的自然法则和刻板的机械模式,这些与艺术不断地怀疑与否定的自由天性和个性喜好是相互排斥的,因而技术发展势必带来对艺术的负面影响,甚至迫使某些艺术类型的解析;另一方面,技术发展导致新的艺术种类的诞生和繁荣,导致艺术的形式、内容乃至于审美观念的巨大变革,促使艺术走向一个无法预料的全新境界。  相似文献   
223.
2004年,日本的推理作家芦边拓以《红楼梦》为蓝本,创作了推理小说《红楼梦的杀人》,该小说以《红楼梦》原著里的大观园为背景,原著里的主要人物悉数登场,各人物的姓名、性格及人物关系等均沿袭原著,且化用了原著中诸多经典的情节和画面,作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有力支撑。该作一经推出,即荣膺了日本推理文学界的各项大奖,获得了专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并于2006年、2008年在我国台湾、内地相继翻译出版,且还于2010年在内地诞生了一部仿作。拙论探讨的是这部推理小说与《红楼梦》之间的受容、变容关系以及反馈到我国的途径和形式①。  相似文献   
224.
三维经济学形态是指以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为研究平台综合研究经济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全面建设富裕、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使命,需要将经济学形态从一维转变成三维。科学发展观对此形态转换给出了理论指导与精神动力。文章提出的转换途径有:学科范畴上从一维转向三维;研究前提上构建跨越三个系统的"广义社会人"概念;透过三维系统中的事物来研究经济规律;理论应用上包含经济、社会、生态各领域的综合性措施;研究方法上三个系统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225.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警察武力使用职业技能的教育训练现状、动作组成进行分析,得出警察武力使用技能属于动作技能的范畴,并依据警察武力使用职业技能形成周期的长短及对认识、体能、心理的要求,将警察武力使用职业技能分为反应性武力使用技能、基本动作类武力使用技能、认识主导类武力使用技能、心理主导类武力使用技能和体能主导类武力使用技能,使警察武力使用职业技能的教学训练有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6.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神经美学主要采用比较法、神经心理学方法及无损伤的脑成像技术来考察审美欣赏与艺术创造活动的神经机制。已有的神经美学研究大大促进了我们对于审美欣赏与艺术创造的神经基础的了解。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对舞蹈、雕刻和文学等艺术类别的研究,并对审美知觉、审美情绪及审美判断等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还应该加强与心理学、进化学、神经科学等邻近学科的联系,通过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来促进神经美学的大力发展。神经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某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研究的结果不一致、缺乏生态效度,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等。  相似文献   
227.
结构主义解放了语言与思想之间的混沌关系,在各个学科中引发了理论革命。受此理论指导,克鲁克洪认为文化存在显型与隐型的结构关系,弗里德曼进一步将法律文化结构分解为内部法律文化与外部法律文化。法律制度的结构与法律文化的结构,应该分属不同的理论论域;法律文化的结构从其理论预设出发,应当具备三重理论特征,分别解决符号意义、符号框架、型塑与限定行为三方面问题;法律文化具有表层结构、中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228.
通过对中西各百所著名大学的校训进行文本分析,用教育审美标准对大学校训鉴赏进行中西比较:在教育求是的维度上,西方见长于真,显现二元对立的西方文化特质;在教育求诚的维度上,中西几近相同;在教育求公的维度上,中国见长于美,展现超越生命的中华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229.
《Critical Horizons》2013,14(3):397-417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to analyse the process that makes paths of action meaningful. It argues that this process is one of "figuration". The term "figuration" intends to outline how the experience of moral meaning is one that already positively marks out a field and to identify and analyse the mechanisms used for such marking and selection. It is my contention that these mechanisms predate the persuasion to a moral path; they are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this path is constructed as meaningful. This thesis is elucidate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tactics of meaning in Kant's moral theory. Kant turns to aesthetics as a means of corroboration for his moral theory, but he also attempts to limit the scope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is aesthetic and moral theory. For instance, when he writes on the topic of form in aesthetic taste or outlines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aesthetic judgment, it is arguably the arcane peculiarities of his system that are met. For this reason, Kant insists on the merely analogical relations between beauty and morality. However, it is also possible to see how certain aspects of Kant's aesthetic theory execute wider, and potentially more important, functions for his practical philosophy, such as providing meaningful orientation for the ascetic moral attitude of his duty-ethics. In this respect, certain figures of Kant's aesthetic theory may well be viewed as complementing the dependence in his moral philosophy, in the important sections on moral pedagogy and methodology, on appeals to heroic models and stories as ways of shaping and inculcating the moral disposition.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se aspec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Kant's aesthetic and moral philosophies as both (1) a problem for the consistency of his philosophy given his avowed exclusion of aesthetic and religious elements of meaning in his duty-ethics; and (2) as a case study for the new, schematic analysis of "moral figuration" outlin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230.
本文从对民族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二元结构中的地位的考察中确立了民族范畴 ,从对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经济动因的分析中确立了民族经济范畴 ,从而为民族经济法范畴的确立提供了基础。文章认为 ,作为调整民族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的民族经济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是民族 (包括现代的民族地区 )这一主体社会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 ,这种法的关系是由它所表现的民族经济关系的内容所决定的。民族经济法范畴的确立将使得民族经济法的研究成为经济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经济法理论全面革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