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25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准确把握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是理解马克思辩证法的钥匙,而准确把握二者的区别在于准确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神秘化"的真实意谓。对"神秘化"的传统理解是"倒立",其文本依据是马克思那段著名的"颠倒之喻"。近年来,这个比喻已经遭受到严重的质疑,受到这些质疑的启发,我们试图解答这样的一个问题: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究竟是怎样被神秘化了的?  相似文献   
12.
芦笙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文化认同、增强不同父系家族间社区组织的凝聚力、传承乡土知识等社会功能.但由于苗族分布面广、方言土语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不同地域里以芦笙文化为主题的节日活动仪式中呈现出"区域性板块"结构的特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从江县岜沙社区苗族芦笙节活动仪式的符号系统及其文化象征意义的研究和分析,从人类文化的视野中初步地揭示了苗族芦笙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课题组 《思想战线》2000,26(5):58-61
有关白族本主崇拜或本主文化的宗教形态、社会-文化功能等方面的诸多讨论,其关键和焦点都是本主崇拜的定位问题.这个问题既牵涉到宗教学和民族学的理论,又跟民族意识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对它的几个重要侧面做深入的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是一个海岛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海上信仰形式,其中之一就是安蒂波罗女神信仰.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安蒂波罗女神信仰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运用功能主义学派的观点分析了这一民间信仰形式在菲律宾社会中三个方面的功能.第三部分对比安蒂波罗女神信仰和福建妈祖信仰在社会功能、形成过程、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异同.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强调功能的相似性决定了文化形式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刘慧姝 《思想战线》2005,31(4):120-124
麦克因斯的性别理论揭示了现代性与性别身份的关系,并认为性别主导着文化的各个方面,现代性的矛盾冲突在于为真正平等的公共权利而进行的持续、艰巨的斗争.该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政治,系统地瓦解了父权制,为女性斗争创造了条件,同时,反对把"个人的"看作"政治的",提出只有在一种更平等的性别分工前提下,才能谈社会性别身份的解放和发展自我人格等话题.  相似文献   
16.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自先秦到如今一直争论的热点问题.义和利在旧时代是一对矛盾,而在新时期应是对立统一的.义利统一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义利统一的基本前提是规则的完善与力行.  相似文献   
17.
从宗教信仰角度看,东南亚的11个国家中,越南和新加坡属于祖宗崇拜、儒释道为主的文化。此外,在东南亚众多的族群、6亿多人口中,越南的京族和各国的华侨华人以祖宗崇拜和信奉儒释道为主,人口约有1.5亿。  相似文献   
18.
当作为意识形态的符号话语以一种特殊的景观流连于现代性的温床之上,意义的死亡、主体的虚无变得凌乱而令人困惑。冰冷的符号背后是鲜活的社会关系、交织的利益纽带、现实的权力冲动,符号价值超越、操纵了一切现实交换。拨开符号神圣的外衣,我们看到的是商品拜物教下的符号崇拜与消费异化,是现实的人的生产消费关联,是工具主义思维模式下的意识形态镜像。  相似文献   
19.
千家洞是瑶族极重要的祖居圣地之一,在瑶族历史上和民族意识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千家洞的传说故事对瑶族后裔的影响极为深刻。瑶族千家洞的实际存在已经获得学界的一致认同。瑶族"千家洞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其内容范畴应该涵盖:瑶人在千家洞居住、生活并建设千家洞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千家洞文化"的影响跨越时空,上下千百年,纵横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20.
王明华 《青年论坛》2013,(6):135-138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源于西汉的“太一”祭祀;二是源于道教的“三官”信仰;三是源于东汉时明帝的燃灯表佛.经过细致考察可知,“元宵节”的前身是“上元节”.道教吸收了上古的“太一”神信仰又糅合了“北斗星崇拜”和“三官”信仰而改造成“上元节”.随着节日娱乐性的增强,才出现元夕节、元宵节的称谓.但是名称无论怎么改变,其内在的“太一”生成万物而崇拜祈祷的主题却一直贯穿到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