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8篇
  免费   20篇
各国政治   52篇
工人农民   55篇
世界政治   59篇
外交国际关系   41篇
法律   100篇
中国共产党   381篇
中国政治   395篇
政治理论   128篇
综合类   65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张震 《北方法学》2014,8(5):131-140
实现一种以应然性价值共识为指导,再返回到实然性的规范宪法主义,从而为当前政治治理的正当性提供证立与阐释,是规范宪法学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从世界范围来看,法治国概念经历了从形式法治国到实质法治国的演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概念,兼具形式法治国和实质法治国的内涵。从形式上看,包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个要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概念统合下的规范实质,仍然体现普遍法治的基本要义,须强调法治与宪法、人权的内在关系。站在规范宪法学的基本立场,对宪法文本相关条款进行规范分析,有利于为当下法治建设与国家发展提供规范依据。  相似文献   
992.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度建设对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前制度建设尚存在制度现代化水平不高、制度执行力不强、制度建设中公民参与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力建设、加强制度执行主体的能力建设、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制度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993.
毛泽东同志作风建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领导干部享受特权,反对特权就像是一根红线始终贯穿于毛泽东作风建设思想中。毛泽东提出了反对领导干部特权化的具体举措,包括身先示范、反对特权化,加强教育、抵制特权化,从严整治、消灭特权化,完善制度、防范特权化。毛泽东反对特权化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当前反特权必须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教育,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相似文献   
994.
廉洁风险防控是建设廉洁企业的有效措施。在国企的具体实践中,廉洁风险防控工作仍存在循环管理模式不完善,与企业生产经营和党风廉政建设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机制建设入手,针对廉洁风险的基础管理、重点领域和关键诱因,完善利益冲突化解、重点业务监督和风险循环管理三个机制,构建结构严密、运行顺畅、重点突出、措施管用的管理体系,不断推进国企预防腐败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95.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he economistic fallacy’, theorized most elaborately in a posthumous work, is central to the entire oeuvre of Karl Polanyi – and to its endemic ambiguities. While previous discussion has focused on capitalist and pre-capitalist socie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lleged fallacy in a socialist framework. Drawing on field-work in a village on the Great Plain, it is argued that the Hungarian variety of ‘market socialism’ brought about a successful balance between the Polanyian ‘forms of integration’, in a conjuncture which stimulated household accumulation and promoted the interests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as a whole. Since the demise of socialism, this balance has been lost. A renewed economistic fallacy can be detected in the era of neo-liberal capitalism, but in Hungary the scope for household accumulation has greatly diminished, and the high price paid by the countryside is reflected in reactionary political movements. Polanyi sometimes fell into the trap of an anti-market, ‘collectivistic fallacy’. However, if the economistic fallacy was dominant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 consciousness’ which he lambasted, the twentieth century demonstrated the inadequacy of Marxist-Leninist-Maoist alternatives in their purist forms. The Hungarian case exemplifies the more general challenge: how to institutionalize substantivist mixed economies which allow individuals and households appropriate space for ‘economistic’ behaviour in markets to meet some of their needs, without indulging the fantasy that reduces human motivations to utility maximization and socio-cultural complexity to a generalized market rationality.  相似文献   
996.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legacies and variances of ‘community based policing’ in Timor-Leste, and inquires about historical trajectories and cross-cultural sociopolitical influences which forged and determined the idea of policing in Timor-Leste. By drawing on diffusion theory,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changing interpreta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community based policing’ from the Imperial Japanese koban policing, to its Indonesian babinsa- and bimpolda-variant through to the current Timorese ofisial polísia suku approach. It delivers a historically based explanation for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of implementing an approach to ‘community based policing’ in Timor-Leste during UNTAET and following missions of the United Nations.  相似文献   
997.
人民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需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在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需要坚持人民性这一价值性思维,人民性思维是在历史动态发展及现实需要中逐步形成的理念。国家提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人民利益至上、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等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将“人民性”蕴含于国家建设中,从现实问题出发,围绕人民这个核心词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难题并实现有效应对,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耦合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998.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与中国法治建设的关系,在学术界有否定性意见,问题的产生与源自苏联并影响中国的两种理论解读相关。一个是帕舒卡尼斯囿于“商品交换法学”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法的消亡原理,而否认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法律虚无主义;一个是维辛斯基强调法的阶级性而偏于意志论的法律工具主义。前者使社会主义国家趋于人治和以政代法,后者导致对法的过度意识形态化。其实,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最根本之点在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强调法律源于人类生产活动,并以其对生产力发展的正负面影响而使社会进步或倒退。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一直在场,有必要从意义域角度总结马克思主义法学发展的得失。  相似文献   
999.
社会发展需要基本的组织载体和平台,但因社会转型而导致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组织方式的改变,使得现阶段我国单位社区出现一定程度的“去组织化”。如何打破单位社区的封闭性,实现单位社区与社区外其他组织单元结合实现再组织化,以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成员动员、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等问题,是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通过区域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建构了一个由党组织引领、统筹的基层治理组织间网络,其单位社区的再组织化过程就是一个基层治理网络重构的过程。借助网络分析框架,考察学院路街道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尝试揭示转型社会中单位社区再组织化的动态过程,以丰富学界对基层治理网络及其建构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00.
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应当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身话语体系,在此前提下需要建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话语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尝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话语一方面要将党对执政实践的自我表达的话语体系以及解读性评价作为特殊法理学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应当在历史事实、现实需要和未来社会之间建立某种平衡性联系.从马克思主义历史终结论角度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乃至社会主义法治本身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环节,属于特殊的一般法理学的范畴.定位于特殊法理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包含了走向作为一般法理学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