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6篇
  免费   98篇
各国政治   43篇
工人农民   74篇
世界政治   61篇
外交国际关系   60篇
法律   889篇
中国共产党   125篇
中国政治   588篇
政治理论   282篇
综合类   14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329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31.
东亚出版人会议紧扣着东亚文化与出版两大主题,从人的交流、书的交流到企划出版的交流这3个层面,既务虚也务实。一方面通过相互间的文化与理念的交流,期望了解彼此邻近却隔膜的现代化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则通过共同出版"东亚人文书100",进行跨越国界的文化事业的交流。不过,中、日、韩3国所推荐的书目依然代表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诉求,因此,如何通过文化的交流来重构东亚的价值和理念,还需要出版人的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132.
Having developed conceptually and analytically civil society as a sociological category (based on a conceptual reflection stemming from a theoretical-epistemological dialogue between the collectivist and liberal perspectives), this article accounts for the implications that allow us to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of civil society in contributing to democratization. Throughout this work the dynamics that characterize the ambigu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community –ambiguous in as much communities with exceptionally strong ties between its members can provide both elements for the strengthening of civil society as well as obstacles to its growth– are analyzed. It is argued that the role of communities in relation to civil society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civil strengthening of citizenship will depend on several factors, particularly the mechanisms available to build consensus within the community. The threat stemming from neopluralism as a novel discourse of interest intermediation, both for the community and civil society, is explored. In the final sec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discourse for democrac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3.
夏立平  钟琦 《国际展望》2022,(1):38-53+158-159
全球和合共生系统理论是共生理论与系统理论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全新框架体系,可以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分析范式和理论依据。全球和合共生系统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个大系统中的共生体,必须从全球的角度来构建命运共同体。国际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即对立的统一。全球体系内部与中国周边体系内部的互相依赖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相互依存是指相互依存的双方都从关系中受益,而消极的相互依存是指任何一方对相互依存关系的破坏都可能给另一方甚至双方带来损失。构建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共生体系高级阶段的目标。全球和合共生系统理论的相互依存论决定了优化中国周边体系以实现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应成为构建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的三个关键要素。我们应以此来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进而建立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4.
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作为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形式,已经成为全面推进城市基层民主的突破口,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选取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中的两个环节进行分析,梳理了社区选举过程中的程序规范及存在问题,以期进一步推进城市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的程序化、公平化。  相似文献   
135.
随着审判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事诉讼领域中审判权与检察抗诉权之间的冲突已日益彰显,影响了法治目标的实现,因民事抗诉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拟在分析和评价当前民事抗诉制度的几种主要说法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我国抗诉制度的应有品格,以期为今后民事抗诉制度之立法完善提供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6.
袁崇坚 《思想战线》2000,26(1):33-37
我国金融监管的历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短,在监管信息的采集、监管法规的建设、监管人才的培养和业务知识的更新等方面都亟待加强和完善.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是构筑立体多元化的金融监管体系,而目前要抓好银行监管观念创新,健全金融监管机制,设置防范金融风险,建立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国际金融业监管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7.
中俄两国在太平洋、北冰洋等海域存在诸多共同的海洋安全目标和利益,双方的海洋安全合作不仅可以在理论层面丰富发展国家间海洋安全合作的内涵,也可在现实层面改善两国的海洋安全环境,维护两国海洋安全权益,同时为全球海洋安全治理做出贡献。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俄关系的相向而行给中俄海洋安全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外交环境。中俄两国多层级、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为两国海洋安全合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交流沟通平台。北极地区作为新疆域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俄罗斯“向东看”发展政策也在不断拓展双方共同的海洋安全利益。与此同时,中俄两国的海洋安全合作也面临着“互信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海上防卫方向不完全重合、世界海洋安全环境的复杂与敏感”等问题。在此情况下,通过加强中俄海洋经济的合作、积极构建海洋安全利益共同体以及合理规划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重点方向和拓展空间,可有效应对双方海洋安全合作面临的挑战。同时,推动多边海洋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为新时代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深化保驾护航,也有利于促进全球海洋安全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8.
王雅琴 《桂海论丛》2013,(6):104-109
201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实施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再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政府对资源环境监管职责的落实:环境监管失职将受到严惩。在资源环境监管领域,目前我国立法只规定了行政监管责任,对有关行政监管权力行使的行政检察监督却缺乏相应的立法。加强行政检察监督,有助于促进政府依法严格履行保护资源环境、防止有关权力滥用的监管职责。  相似文献   
139.
刑事诉讼监督权是检察机关诉讼监督权的核心,包括侦查监督权、刑事审判监督权、刑罚执行监督权,其中,侦查监督权包含刑事立案监督权.诉讼监督机制是实现诉讼监督权,达到诉讼监督效果的途径.为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应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对刑事诉讼监督机制予以完善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0.
2012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将刑事和解制度正式纳入规范条款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刑事和解无法可依的局面。文章认为其所规定的适用范围仍有拓展空间,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程序中对检察职权的运用尚需规范和完善。文章结合刑诉法的有关规定及检察机关的职权对刑事和解适用范围及依检察职权进行的司法处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