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篇
  免费   40篇
各国政治   24篇
工人农民   12篇
世界政治   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52篇
法律   195篇
中国共产党   27篇
中国政治   71篇
政治理论   131篇
综合类   1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将劳动竞赛融入企业中心工作,是工会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之举。所谓融入中心,即将竞赛准确融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流程及重点难点工作。这需要通过建立规范化的机制予以足够保障。  相似文献   
322.
商标和商号都是工业产权,由于其性质上的相似性,在实践中经常会引发一系列利益冲突,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从立法上加以完善。在现行法律资源下,应从我国司法实践出发,按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区别执行。  相似文献   
323.
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发展水平低 ,容易产生过度竞争的条件。本文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角度 ,就过度竞争的含义、过度竞争在西部开发中的表现形式、过度竞争的形成原因、过度竞争对西部大开发的负面影响以及防治过度竞争的对策和措施等方面作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324.
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当前我国企业界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根据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运用平衡记分卡理论,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成长四个层面建立大型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考评体系,将有助于大型企业集团培育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逐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325.
许光耀 《时代法学》2006,4(1):20-27
对企业合并进行控制是竞争法的基本内容,而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评价企业合并行为所依据的实体标准。基本内容包括对合并行为的反竞争影响,及其产生的积极效果。由于企业合并主要是通过改变市场结构而影响竞争,因而在对其进行分析时,一般首先分析合并行为对所在市场集中度产生的影响,这主要通过赫芬达尔指数来反映,对于发生在指数较低的市场上,或发生在集中度较高的市场上,但并未导致指数大幅度提高的企业合并行为,认定其不会产生严重的反竞争效果,可以批准。其他的合并行为则要由竞争主管机关进一步分析,主要考察该行为的反竞争效果,包括单边效果与协调效果;然后再考察存在哪些抵消因素。经过比较后,如果积极效果大于消极效果,则予以批准。  相似文献   
326.
知名商品特有名称是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一种新型知识产权.由于该法未对其如何认定作出规定,而部门规章的规定又缺乏科学性,个案处理基本上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因而,探讨知名商品特有名称的认定对司法实践具有现实意义.鉴于在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下,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不利于实现个案公正,建议对此问题进行立法或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327.
基于地缘,龙脊古壮寨潘、廖、侯等姓氏的村民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亲属关系。一方面,围绕村寨资源所展开的争夺,以及国家权力的相对淡出,村民们的关系时常趋向紧张;另一方面,相同的地缘亲缘等关系也为之提供了消解的途径,从而保证了乡村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328.
论孙子的“知彼知己”认知思想在武术散打竞赛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彼知己"是孙子认知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制定战略、战术的重要依据,是战胜对手的重要手段。散打竞赛是一对一的对抗性竞赛运动,只有知彼知己,依据知彼知己的认知规律,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才能战胜对手,为竞赛创造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329.
What has enabled the Finnic and Baltic slivers east of the Baltic Sea to survive in the midst of a Germanic-Slavic Northern Europe for the last 1000 years? Such an outcome was not foreordained – it is the result of a succession of lucky circumstances, on top of the strength of native cultures. Favorable factors include geopolitical location, worldwide main currents such as Protestantism and Romanticism, competition among would-be assimilators, and the unintentional positive impact of personalities extraneous to the Baltic area, such as Bishop Albert, Martin Luther and Peter the First. The latter occupy only a part of this overview, but as partly counter-intuitive examples they highlight the contradictory vagaries of the process of nation-building east of the Baltic Sea. While the focus is on Estonia and Latvia, some observations apply to Lithuania and Finland as well. Sustainability during the last 1000 years ha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national survival, but with marked reservations in a demographically imploding Europe. Nations without children have no future.  相似文献   
330.
In this short note, I propose an identification strategy to estimate the causal effect of expected electoral competition on voter turnout in run-off systems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endogeneity and attenuation bias. I find that electoral competition significantly raises turnout. Not addressing attenuation bias yields estimates that are biased by up to 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