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26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9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法律   138篇
中国共产党   26篇
中国政治   124篇
政治理论   61篇
综合类   2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Scholars frequently characterize incarceration as a possible turning point in criminal activity. This implies a two‐stage process: 1) change in life‐course mechanisms around confinement and reentry result in 2) subsequent change in criminal activity relative to preconfinement. Following this model, we examine change in criminal activity, criminal identity, and social/structural challenges using data from the Prison Project, a cohort of adult males with short‐term confinement in the Netherlands in 2010–2011. Results of a novel test for within‐individual change in arrests from preconfinement to post‐reentry show that most individuals are stable—yet there is a substantial group who go down meaningfully and a much smaller group who go up. Even though changes in criminal identity from the intervening period do not predict these change groups, increases in social/structural challenges predict those who go up in criminal activity. We build from prior work on desistance and reentry, contrasting our findings and highlighting the unique insight gained from, as well as challenges of, measuring individual change within our two‐stage turning point model. Although life‐course mechanisms often correspond with changes in criminal activity concurrently, identifying individual changes that are predictors of subsequent shifts in criminal offending remains elusive.  相似文献   
5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课堂教学要贯彻“以人为本”原则;使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使理论灌输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533.
构建生态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对本地本部门生态文化建设状况作出科学的评价,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协调、督促、指导本地本部门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力争更大成效。构建贵阳生态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就是建立一套遵循生态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科学设置指标体系框架、能够反映生态文化建设基本状况及成效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各地各部门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的科学评价,有利于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统筹实施、科学推进,实现工作制度化、精细化、实效化。  相似文献   
534.
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经历了推进与曲折、恢复与重建、探索与发展、创新与提升四个发展时期。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这一曲折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后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35.
何轩 《学理论》2010,(11):261-262
从高中进入大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改变是课程学习中方法论的改变。对于具体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必须在大学一年级就进行相关的培训。涉及方法论的课程都会比较枯燥和难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将比较艰涩难懂的内容通过同学们能够了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如何能够带领学生尽快了解和掌握其所学专业的方法论,是每个大学教师所必需重视的工作。文章以经济类专业为例,对方法论课程在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做一次尝试性的讨论,希望能够为同仁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536.
针对标准参照测验中标准设定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一种客观化标准设定方法:聚类分析法,该法基于客观的实际测验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手段确定分界分数。首先阐述了聚类分析法应用于标准设定的逻辑基础,随后探讨了基于聚类分析设定分界分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尤其是如何检验聚类分析法的有效性。结合已有实证研究讨论了聚类分析法的优点与不足,并对聚类分析的应用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37.
文章在对《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开展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与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2]相结合,针对安全保卫这一骨干专业设计了全新的安保《高职语文》课程方案。  相似文献   
538.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全面发展之人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合理的教育趋势。在通识教育背景下,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只有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才有可能使该课程成为当代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  相似文献   
539.
《电子取证》是公安警察院校适应公安工作的新情况、新需要而开设的一门新课程,通过以警察职业能力为导向,明确课程培养目标,研究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确定教学内容组织安排、教学形式以及考核评价方式,从而更好地开展《电子取证》课程教学,对培养公安电子取证专业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的提出,既是对此前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化总结,又是新的探索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的内涵,是对中国共产党从"以苏为鉴"背景下的商品生产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后到完善宏观调控与民生转向这一认识全过程的总结,包括基础、主体、工具及目标等四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