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31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31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4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King  Michael 《Law and Critique》2001,12(1):1-32
Among social theories, autopoiesis achieves an almost unequalled level of complexity and abstraction. Yet this has has not in any way deterred commentators from among the ranks of legal and socio-legal academics from launching critical attacks on the theor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many of these detractors miss their mark, because their authors either misinterpret the theory by failing to recognize its radical nature and the new paradigm that it introduces, or, in the more extreme cases, project onto the theory immoral or irrational ambitions which are nowhere to be found in the writings of Niklas Luhmann or other autopoietic theorists. All this brings to mind Nabokov's novel Pale Fire, which also is concerned with criticism, projection and misinterpretation (as well as self-reference and insanity). In that novel the text is a poem, while the plot, concerning a paranoid literary critic, unfolds in the notes commenting on this poem. This article reverses this device by placing the main commentaries and criticisms in the main text and the `autopoietry', extracts from the writings of autopoietic scholars, which form the subject of the critical attacks, in the footnotes.  相似文献   
112.
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修辞学,对西方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修辞学经过多年沉寂后,在20世纪出现了一股复兴的浪潮,带动了修辞诠释学的兴起,这股浪潮也影响到圣经研究方面,不少圣经学者将修辞诠释学的理论应用到圣经研究方面,甚至扭转了圣经研究的方向。本文之写作目的在于探讨有关修辞诠释学的理论发展,并通过研究登山宝训作为应用该理论在新约圣经研究上的一个范例。本文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都分是理论方面,先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修辞诠释学的理论发展过程,分别探讨古典修辞学、新约圣经与修辞学, 以及修辞诠释学的理论发展。第二部分是应用方面,选取《马太福音》的登山宝训作为研究的文本,因登山宝训是耶稣极具权威性的教导,本文将修辞诠释学理论中的诠释步骤应用在登山宝训的诠释上,主要分为修辞段落、修辞处境、资料编排和检视评估等四个步骤。  相似文献   
113.
探讨意识形态应该从其理性批判和意义建构入手,理性批判和价值意义的界定是评判意识形态两种积极和负面模式的基础。理性批判是意识形态的认识论基础,而意义建构是意识形态的价值论基础,也是整个意识形态的关键和核心所在。整合意识形态就要把理性批判和意义建构整合为科学的辩证同一。  相似文献   
114.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并不是为了哲学的建构,而是哲学的批判、哲学的消解。马克思哲学的力量不在于本身是否是一个既成的理论模型,而是基于西方思想史中的正义理念,通过哲学的解释功能的消解,对人类社会运行现状进行批判。马克思哲学所引领的西方哲学向“历史”的转向,就是哲学自身的消解和哲学从解释功能向批判功能的转向。马克思哲学就是哲学的出走。  相似文献   
115.
我们应该怎样重写中国当代文学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认为有必要为真正的重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来一次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清理与正名。我们倡扬在冷峻、客观、平静的历史叙述中 ,去追求人性化评判的最大值 ;反对“混合主义”、“新左派”和“后现代”的治史态度 ,反对庸俗的技术主义。在文学史的分期上既不硬套政治文件的结论 ,也不忽视政治变迁对文学的制约 ;应尽量在历史的叙述中穿插对同时期世界先进文学的概括性叙写 ,以求获取更广阔的视阈和更有效的发言权 ;对一系列的关键词重新清理和厘定。我们将大陆文学、台湾文学、港澳文学统一纳入评述视野 ,从文化、语言、民族等角度综合考察这一历史时段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16.
工业设计是工业化时代的创新设计,是技术、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作为工业设计主体的产品设计,随着工业加工能力的深入和系统控制能力的提高,以及产品市场接触面的日益宽泛、外观和性能研发的细化,其日益成为设计批评关注的焦点。对中国目前的产品设计而言,产品设计批评必须广泛精准地介入设计过程,并以为产品创值、增值为目标,同时以市场视域下的批评实践为基础,提炼出产品设计批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7.
物权法定主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海林  石民 《现代法学》2003,25(3):60-66
物权法定主义作为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学者们对其褒贬不一。本文在探究其内涵及产生根源的基础上 ,认为物权法定主义并不违背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 ,物权法定主义在我国物权立法中应当得到坚定的坚持。  相似文献   
118.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研究的批评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继富 《思想战线》2003,29(3):88-93
梳理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编纂和研究的脉络,对四位影响较大的学者和三部类型索引著作的贡献与不足进行重点评述,其目的是期望21世纪将要编纂的第四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成为一部分类合理,资料甄别准确,学术用语科学化、规范化,既有民族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索引体系著作。  相似文献   
119.
处于"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逐渐转向了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以拉克劳和莫菲所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运用"话语"、"霸权"等逻辑消弭马克思主义阶级主体的正当性,以此回应现实社会政治变化的趋势,从而提出了激进、多元的民主解放的蓝图。阿伦特的反极权主义理论在20世纪后期可谓独树一帜,体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原创性和洞察力。而反对本质主义、反对极权主义也是后马克思主义的微观政治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20.
This essay examines Julia Escalante's Graziella and the 1881 El Lechero (The Milkman) as a case study of the ways in which the art of a Mexican woman artist instantiates aspects of Porfirian modern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academic hierarchy that existed through much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se scenes of everyday life, that is, genre scenes, done by a woman artist, would have been seemingly unremarkable. Different from most works by a woman artist, these paintings were exhibited in two very different spaces in downtown Mexico City: the National Academy in 1879 and 1881, and later in the Hotel del Jardín in 1888. I will suggest that these exhibition spaces define an architecture of legibility for the paintings inflecting the critical reception of the painting, opening onto the process of Porfirian moder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