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7篇
  免费   46篇
各国政治   94篇
工人农民   38篇
世界政治   47篇
外交国际关系   82篇
法律   371篇
中国共产党   184篇
中国政治   477篇
政治理论   168篇
综合类   5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Can empirical data generate consensus about how to regulate firearms? If so, under what conditions? Previously, we presented evidence that individuals' cultural worldviews explain their positions on gun control more powerfully than any other fact about them, including their race or gender, the type of community or region of the country they live in, and even their political ideology or party affiliation. On this basis, we inferred that culture is prior to facts in the gun debate: empirical data can be expected to persaude individuals to change their view on gun policies only after those individuals come to see those policies as compatible with their core cultural commitments. We now respond to critics. Canvassing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we identify the mechanisms that systematically induce individuals to conform their factual beliefs about guns to their culturally grounded moral evaluations of them. To illustrate the strength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dynamics, we develop a series of computer simulations, which show why public beliefs about the efficacy of gun control can be expected to remain highly polarized even in the face of compelling empirical evidence. Finally, we show that the contribution culture makes to cognition could potentially be harnessed to generate broad, cross-cultural consensus: if gun policies can be framed in terms that are expressively compatible with diverse cultural worldviews, the motivation to resist compelling empirical evidence will dissipate, and individuals of diverse cultural persuasions can be expected rapidly to converge in their beliefs about what policies are best. Constructing a new, expressively pluralistic idiom of gun control should therefore be the first priority of policy-makers and -analysts interested in promoting the adoption of sound gun policies.  相似文献   
242.
刘艳卿 《学理论》2012,(24):136-137
作为一种新生的理论,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在当前国内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构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地方性的个案研究较多,系统性的宏观理论研究较少;国内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研究水平明显落后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实践;西方成熟文化理论与中国公共文化建设实践的初级阶段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对称等。面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加注重本土化研究和系统性研究。  相似文献   
243.
女性伦理是性别文化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女性伦理文化以男权主义为其生成背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时至近代,中国女性伦理文化在西方思想和女权主义的冲击下,在中国社会自身发展动力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转型,从而也奠定了现代中国女性伦理文化的基本雏形。进入21世纪,中国女性伦理文化又面临着未来发展问题,何去何从成为中国女性伦理文化研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244.
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和谐社会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和谐社会引领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另一方面文化体制改革丰富了和谐社会的内容。进入新时期以来,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我们在和谐社会视阈下积极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兴起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新高潮,这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5.
李佳 《学理论》2012,(12):115-116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言语交际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困难与障碍。其中,"面子"理论的不同就是一个主要问题。探讨了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下"面子"理论的不同以及分析了造成理论不同的原因,从而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败。  相似文献   
246.
2011年8月,笔者在北京市海淀区、江苏省常熟市、山西省朔州市和甘肃省平凉市这四个地区实施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尽管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已能初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但是仍存在诸多需改进之处。未来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应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并在法制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247.
苏士澍 《中国发展》2012,12(1):76-78
该文阐述了重视书法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还可以增加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拓宽眼界,陶冶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全面提升其素质。并提出,书法不等于写字。仅仅写好字并不一定能成为好的书法家;饱读诗文、博览群书,文化修养极高、又能写好字的人,才能成为好的书法家。  相似文献   
248.
多I萍 《学理论》2012,(3):131-132
在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关系问题面临诸多困境。学校教育在民族地区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如何防止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并积极地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解决民族成员的心理不适与精神困惑。这就要求学校教育既要传授普世性知识,又要兼顾到地方性知识,但目前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民族文化需要被重新认识,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249.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带来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文化交汇,催生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这大致可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三种形态。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应该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良性互动。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三种文化形态内部关系紧张,同时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出现了精英文化商品化与大众价值观扭曲现象,这是今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50.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转型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文化研究因此成为一种全新的分析视角。文化研究主要从历史、现实和民族三个维度来进行。历史维度主要概括了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现实维度主要归纳了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内涵与本质,当前我国文化冲突的表现及原因,文化转型的价值趋向,文化转型的动力机制。民族维度主要关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与现实困境,少数民族文化转型的必要性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