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4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41篇
中国共产党   85篇
中国政治   175篇
政治理论   33篇
综合类   17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贵州国有资源型企业,是全省工业经济中高能耗、高污染的重要主体。基于生态文明视野,贵州资源型国企转变发展方式,对全省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具有极其重大意义。针对贵州资源型国企转变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对全省资源型国企的约束,促使其转变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2.
该文提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需要构建和完善包含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环境政策和保护环境资源的乡规民约的多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23.
技术创新生态化——一种思想的转向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陈彬 《桂海论丛》2003,19(2):54-56
文章从剖析目前正盛行的技术创新理论入手,大胆地提出一种思想的全新转向--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从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必然性、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内涵特征以及技术创新的哲学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和论证这种思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4.
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一是必须注意区分法律的人性预设与伦理道德的人性要求,二是必须基于对现实客观的人性标准的认识。作为法律的环境法的人性预设既应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和“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又必须准确把握现实人的人性标准。以这样的基本要求为工具审视环境法理论界的“生态人”理论,就能看出学者们共同采用了“应然模式”,没有注意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与“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且普遍存在不忠实于现实人性,不符合环境法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所以,现阶段不宜直接将“生态人”作为环境法的人性预设。  相似文献   
125.
完善生态立法体系是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前提,提高公众生态环保的法制意识,是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机关执法能力的建设是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关键,在广度和深度上,加大对个人环境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追究是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6.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节约型校园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了政治报告,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注。高校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前沿科技的研究者,在贯彻落实生态文明重要思想的发展战略中理应成为排头兵。高校节约型校园的构建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高校资源的节约、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7.
初秀英 《理论学刊》2007,1(4):51-57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能动的调控者。生态取向正是马克思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依归。马克思认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指出随着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控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因为主张以人为本而陷入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它避免了生态中心主义因主张消极适应自然而陷入生态保护的空想误区,从而在更现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体现了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  相似文献   
128.
资本主义崛起和发展的历史是一部资本全球化的历史,即资本流向全球、在全世界扩张蔓延的历史。在此历史过程中,造成资本积累的空间矛盾与生态危机的全球化,不断加剧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生态空间的占有与剥夺。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底端,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本全球化的生态风险挑战,甚至陷入资本权力构筑的生态陷阱。面对全球化浪潮与资本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完全拒斥资本,但也不能对其听之任之,应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设立生态门槛,限制和导控国际资本;聚合广大发展中国家之力,构建国际公认的生态话语权;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加强全球生态治理,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在持续推进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29.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新理念,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廉洁的政治体系作保障,廉政建设也需要生态文明发展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与廉政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契合。实现生态文明发展与廉政建设契合的合理路径,首先需要构建以廉政建设为保证的生态文明发展环境,其次是使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廉政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渗透,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形成合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0.
管京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0,(1):93-101,M0005,M0006
公民生态意识难以有效转化为自觉自发的生态行为,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文明教育进程中的显著困境之一。克服公民生态知行转化困境是减轻生态危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塑造生态公民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生态知行合一在伦理价值层面的本质要求可知,完成生态意识内化、形成生态行为自觉是实现生态知行合一的关键。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功利化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和公民生态伦理教育自身的缺陷则是造成公民生态意识不能有效内化、生态行为驱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公民生态伦理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传播动员作用则是解决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