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4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41篇
中国共产党   85篇
中国政治   175篇
政治理论   33篇
综合类   17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41.
现代生态思维是一种互利型思维,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现代生态思维视角来研究高校思政教学。可以运用生态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发展性等观点,探讨在宏观和微观生境中明确和把握思政教学的导向和内涵.以便协调好经济性、政治性、社会性生境与个性心理生境四者相互间关系.促进高校思政教学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42.
构建生态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对本地本部门生态文化建设状况作出科学的评价,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协调、督促、指导本地本部门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力争更大成效。构建贵阳生态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就是建立一套遵循生态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科学设置指标体系框架、能够反映生态文化建设基本状况及成效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各地各部门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的科学评价,有利于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统筹实施、科学推进,实现工作制度化、精细化、实效化。  相似文献   
543.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影响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正引起各方广泛关注。生态保护,教育为本;生态教育,德育先行。依靠道德力量,重建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新秩序,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是时代赋予德育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44.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揭示了自然与人、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内在逻辑联系,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和现实层面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45.
刘洪岩 《政法论丛》2012,(1):95-102
近年来,生态安全作为一种全新的国家安全观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俄罗斯是较早进行生态安全立法实践的国家,在生态安全理论研究、生态安全立法体系化以及生态安全保障制度构建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俄罗斯生态安全立法理论及实践的经验可以为我国立法发展及应对生态安全问题提供学理上的参考和可借鉴的实证路径和范式。  相似文献   
546.
旅游城市要全面认识生态安全面临的形势,无论是城市生产、居民消费还是旅游活动本身都会对旅游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影响,要深入研究旅游城市生态安全问题,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指导旅游城市实现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547.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法律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的低迷,生态的破坏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两大困境,构建全面的生态补偿机制成了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现行的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制度不能满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法律需求。不同类型城市生态补偿的法律界定内涵不尽相同,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当采用广义的界定方式。生态补偿法律关系是法律制度的事实演绎方式,是将静态的法律制度与动态的社会生活连接的转换器。  相似文献   
548.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21世纪人类进入了以科技和信息为标准的后工业时代。在这一时代,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工业社会的“瓶颈”。因此,后工业时代的任务在加速发展科技和经济的同时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生态问题。要解决生态问题,我们需要的就是生态伦理思维。生态伦理思维有利于我们改变工业革命时期的不良思维,为后工业时代更好发展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549.
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一是必须注意区分法律的人性预设与伦理道德的人性要求,二是必须基于对现实客观的人性标准的认识。作为法律的环境法的人性预设既应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和“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又必须准确把握现实人的人性标准。以这样的基本要求为工具审视环境法理论界的“生态人”理论,就能看出学者们共同采用了“应然模式”,没有注意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与“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且普遍存在不忠实于现实人性,不符合环境法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所以,现阶段不宜直接将“生态人”作为环境法的人性预设。  相似文献   
550.
两型社会战略下城市圈生态网络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远  闫维 《中国发展》2009,9(6):77-81
该文结合欧共体国家生态网络建设经验,阐述了作为途径之一的城市圈生态网络构建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提出了城市圈生态网络构建的设想以及尚需深入研究和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