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2篇
  免费   32篇
各国政治   18篇
工人农民   66篇
世界政治   7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篇
法律   248篇
中国共产党   31篇
中国政治   153篇
政治理论   128篇
综合类   27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一的职业介绍活动不能满足企业和劳动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一种新型用工方式劳务派遣应运而生。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屡屡出现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形,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这种新型的用工模式作了具体规定,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262.
“知识失业”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一种状态。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知识失业”现象日益凸显,在造成国家和个人资源严重浪费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通过对知识失业的征兆与表现的考察,分析其成因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并试图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是具有一定理论研究意义的。  相似文献   
263.
目前虽然各级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保障流动儿童的初等教育权,但是由于受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财政制度等因素的制约,流动儿童与城市当地儿童的初等教育权在入学机会和教育过程上仍然享受不平等的待遇,这显然与作为宪法权利的受教育权相悖。因此政府应当通过逐步建立以居住地为主入学的教育体制、完善教育财政体制等措施来实现流动儿童初等教育权的平等保护。  相似文献   
264.
人是生成性存在,教育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建构生成"的交往实践活动.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这与人的形象、与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自我实现是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就超越了过去那种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静态教育目的观.唤醒受教育者沉睡的或被压抑的创新和超越意识,在实践中让受教育者体验生命的创造之美,享受生命创造的快乐与促进个体生命潜能的发挥一样,引导受教育者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样也属于自我实现教育目的观的内容.当前学校教育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懂得"敬畏生命".  相似文献   
265.
本报告主要以清镇市2006-2009年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情况为支撑,从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与县级党校的关系视角,对《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和《2010-2020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有关规定可能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产生的方向性影响进行了粗浅的思考,提出一些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成熟的建议。  相似文献   
266.
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社区养老服务已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特征,无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理论研究,还是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指导,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7.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院校只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在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高职教育应具有以下特色:目标特色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专业特色是职业的定向性,课程特色是实践性,师资特色是"双师型",模式特色是多样性。同时要有独特的校园文化,使高职院校在激烈竞争中具有品牌优势。  相似文献   
268.
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教育学说和毛泽东教育思想在现代的运用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各级政府和领导要以战略眼光抓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269.
Based on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Arab educational policy, from Israel's independence in the 1970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ivotal role of the state in engendering the trends of Palestinianization and Israelization that arguably characterize the attitude of the Arab minority to the Israeli state. Exploring the educational reforms of the 1960s and 1970s, it shows the contingent relation between ethnicity and the state, and also,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ra-Jewish and Jewish-Arab divides. Looking at the ethniciz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not as a preordained upshot of primordial realities, the history of the reforms unravels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that result in demarcating the Arab minority as both Israeli and Palestinian, and in constructing the oxymoronic category of “Israeli-Arabs”.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als for Arab and Jewish education, this category manifests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e “Arab Question” and the shift in educational policy from preclusion to incorporation, but also the limits of inclusion. These goals thus epitomize the ways in which the new discourse of meritocracy (resulting from the liberalizing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had determined civic equality between Arab and Jewish citizens, but equally important, the seclusion of the Arab minority from both the Jewish (ethnic) society and the Palestinian (national) collective. In this sense, I argue, neither Israelization nor Palestinianization were a matter of choice. Rather, both constitute the inevitable dual path for social and political inclusion, limited as it is.  相似文献   
270.
文章基于打工妹之家的维权经历和调研结果,分析了家政服务员性骚扰问题的职业特点。其特点表现为: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相比,家政服务员更容易遭受性骚扰,且受害者都是女性;此类性骚扰容易导致犯罪而且取证更难。因此,改变家庭服务员遭受性骚扰的状况,需要加强法律保障和行业管理,建立多部门多系统的联合预防和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