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篇
  免费   21篇
各国政治   15篇
工人农民   16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篇
法律   140篇
中国共产党   54篇
中国政治   105篇
政治理论   23篇
综合类   2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战需要,结合当时国内形势,充分调动党内知识分子特别是文艺界的创作激情,借鉴陕北及周边地区各族群众的地方文化,将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成功地贯彻到了基层百姓的生活中。这一时期的各类文艺作品不仅体现了延安整风对知识分子的改造,更表明了党的民族理论基本立场。依靠陕北群众的地方性知识,党内民族研究机构对于回族、蒙古族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建国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2.
史瑾  杨秋华 《河北法学》2004,22(7):88-92
保证责任期间是保证责任制度的重要内容,实践中有关保证责任期间的规定,已成为保证人在实践中主张免除保证责任的非常重要的理由。从理论上分析保证责任期间的性质为除斥期间,而非诉讼时效期间。从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对保证责任期间的约定不明确或未约定的角度出发,并结合理论分析阐明保证责任期间的性质直接影响到保证人的责任承担和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03.
抵押权是债权的重要担保方式之一,不过抵押权正在从单纯的债权保全功能向融资功能演进,最高额抵押权则是此项演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担保法对其决算与实现的规范相当简陋,实践中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依据。我国应借鉴日本民法的相关规范来完善我国的最高额抵押权制度。  相似文献   
104.
漆多俊  漆丹 《河北法学》2006,24(11):19-23
法律是社会利益资源的分配书.在社会利益资源总量特定的情况下,为了充分维护普通民众的利益和权利,必须控制国家公共权力部门的权力,防止因其滥用而侵犯民众的权利.法律既维权(利),又控权(力),是"双刃剑".良法和法治的核心和基础是充分体现和维护广大民众的权利,而控制国家公共机关的权力则更是其中的关键.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和治国方略转型过程的实质就在于逐步控制权力,否则改革寸步难行.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控权与反控权的斗争会愈加激烈.必须高度重视和强化转型时期法律的控权使命.  相似文献   
105.
雇员向媒体或有关监管部门"吹哨",可以及时制止公司违法甚至侵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起到减轻政府监管压力的作用。但是雇员的吹哨行为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却违背了对公司的忠诚义务。雇员"吹哨"的正当性源于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利,并保护公众利益。如何规范雇员吹哨,控制雇员吹哨的副作用,是我国法制建设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员工"吹哨"实现社会有效监督的关键在于依法明确各项权利行使的边界。雇员吹哨的动机及实现的社会效果都是衡量这一边界的重要因素。通过相关配套措施的构建引导雇员在边界内理性"吹哨",从而真正实现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6.
预告期作为劳动者辞职或用人单位预告解雇的期限,其性质的阐明关乎实践中诸多问题的厘清。在肯定预告解除权为形成权的同时,认可预告期"始期说"的内在性质,在"程序说"与"条件说"的外在性质辨析,在法律、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关于预告期规定的选择中不囿于现有学说,在适当倾斜保护劳动者利益以及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同时,提出区分预告解除主体,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适用。  相似文献   
107.
明治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岛崎藤村在长篇小说《家》中描写了各种女性形象,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贤良型"知识女性、"屈从型"传统女性、"谋生型"劳动女性、"卖身型"贫困女性。通过这些女性形象可以了解当时日本女性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处境,进而了解她们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08.
Shmidt’s text discusses the specifics of internal colonialism in the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of the dominant group (Czechs) concerning Slovaks and Rusyns, ethnic groups from the peripheral, eastern areas of interwar Czechoslovakia. By targeting the reproductive patterns of these groups, seen as undesirable by the authorities, internal colonialism shaped the discourse about children by consistently opposing the normalized childhood inside the nation to the supposedly abnormal child development outside the civilizing process. Shmidt focuses on three interwar projects aimed at introducing new public health practices as an ‘infrastructure of dependence’ with regard to the peripheral groups. Being directly supported by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these projects contributed to building the new Czechoslovak nation and securing its international legitimacy.  相似文献   
109.
This study focuses on Akutagawa Ryūnosuke's Shina yūki (Travels in China): an account of a four-month journey through eastern, central, and northern China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of 1921. Due to Akutagawa's reputation as a writer and the account's vantage point on a transitional period in Japan's expansion abroad, Travels in China has traditionally enjoyed a prominent place in the canon of twentieth-century Japanese travel writing. What has received less attention, however, is the relation of the work to the rest of Akutagawa's literary corpus. In this paper, I situate Travels in China with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Akutagawa's ongoing interest in Chinese fiction and drama. Rather than reading Travels in China as a work of journalism, as Akutagawa initially invited his readers to do, I argue that the work is an extended exploration not onl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China’ and Akutagawa's belove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of the boundaries separating journalism, fiction, and other literary genres. Ultimately, I connect Travels in China to Akutagawa's later work: texts that similarly interrogate and deconstruct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genres and modes of narrating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