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89篇
中国共产党   52篇
中国政治   61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1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配制度的变迁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探索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过程。“效率优先”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也带来收入分配差距的迅速扩大,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焦点问题,从而导致分配正义凸现。反思改革以来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过程,从效率公平的权衡到公平正义的诉求,将有助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2.
坚持“以人为本” 完善高校后勤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勤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行的枢纽,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则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中,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处理好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严格与宽容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构建人本化后勤服务体系,以期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3.
孙跃纲 《桂海论丛》2010,26(3):50-53
从发展哲学的视角看,以人为本作为当代社会生活的核心理念,它的主体不应也不能局限在执政者的层面,而应该有三个层面:市民社会里的普通个人,市场经济中的公私企业,国家管理中的党和政府。其中普通个人、一般民众的以人为本自觉应该是整个社会以人为本实践的基本主体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4.
贯彻落实首要标准必须全面把握其内涵与价值,高屋建瓴、全局统筹,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优化机制运行、改进工作方法、聚焦改造内容、调整改造流程、创新评估体系等,实现监狱改造罪犯模式的多维转型,为提高改造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可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然而目前我国农民工在政治、经济、社会、人身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还难以保障,必须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制定相关法律、加大宣传教育等路径,改善农民工合法权益缺损的现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6.
社会管理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社会管理进行全方位的转换及优化,它贯穿以人为本的实质、落实优化整合的思路、体现社会建设的重心、依托民主治理的机制、实行互补融合的方式,反映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及公共行政的主要特征、基本要求,具有深刻丰富的理性内涵,形成了科学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87.
关于建国头17年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建国头17年的高等教育改革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6)以模仿苏联模式进行改革为主要特征,第二阶段(1957-1965)的主要特征则是偏离苏联模式,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建立由单科院校与理科综合大学构成且以单科院校为主的大学体制;建立“大学一系”、系内设专业、教学研究组的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建立以专业为中心、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制度。  相似文献   
88.
Abstract

The study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developed steadily and considerably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hrough two generations of research. Since then progress towards a more rigorous scientific “third generation research paradigm”, assumed to be crucial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has been much slower and more uneven. Comparative studies figure prominently in this respect. On one hand they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but on the other they are difficult to conduct according to best practice advice in the textbooks. Comparative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is the theme of this special issue. In this Introduction the articles included are presented, focusing on how they deal with some of the issues posed by the norms of a rigorous “third generation” approach. Reasons for the state of affairs in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are discussed. Some inherent dualities and tensions in contemporary comparative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are identified as particular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89.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renewed interest in forensic sciences about forensic age estimation in living subjects by means of radiological methods.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on digital thorax X-rays to test the usefulness of some radiological changes in the clavicle and first rib. The sample consisted in a total of 123 subjects of Spanish origin (61 men and 62 women; age range: 5-75 years). From all subjects, a thorax posterior-anterior radiograph was obtained in digital format. Scoring for fusion of medial epiphyses of the clavicle was carried out by Schmeling's system and ossification of the costal cartilage of the first rib by Michelson's system. Degree of ossification and epiphyseal fusion were analyzed in relation with known age and sex of these subjects. The results give a minimum age of >20 years for full fusion of the medial epiphysis of the clavicle (Stages 4 and 5). Concerning the first rib, all subjects with the final Stage 3 of ossification were above 25 years of ag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first rib ossification might become an additional method to the ones so far recommended for forensic age estimation in subjects around 21. New research would be desirable to confirm this suggestion.  相似文献   
9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民主公正。以人为本,侧重于社会主义性质和本质的层面界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即回答社会主义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形态(价值理念);民主公正,则侧重于从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变革的层面界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即回答如何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价值指向、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主导,离开核心价值的最本质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则会流于空谈,甚至会走偏方向。在当前我国关键发展时期,坚持和弘扬以人为本、民主公正的核心价值,在以人为本、民主公正的基点上引领社会思潮、统一思想认识、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更加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