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1篇
  免费   116篇
各国政治   18篇
工人农民   27篇
世界政治   3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篇
法律   640篇
中国共产党   46篇
中国政治   178篇
政治理论   380篇
综合类   4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ublic service provision and policy making in sub‐Saharan Africa, stimulating demand for new forms of regulatory oversight. In response, a number of initiatives in NGO self‐regulation have emerged. Using cross‐national data on 20 African countries, the article shows that self‐regulation in Africa falls into three types: national‐level guilds, NGO‐led clubs and voluntary codes of conduct. Each displays significant weaknesses from a regulatory policy perspective. National guilds have a broad scope, but require high administrative oversight capacity on the part of NGOs. Voluntary clubs have stronger standards but typically have much weaker coverage. Voluntary codes are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self‐regulation, but have the weakest regulatory strength.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weakness of current attempts to improve the accountability and regulatory environment of NGOs stems in part from a mismatch between the goals of regul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embedded in the structure of most self‐regulatory regimes. The article uses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to illustrate the nature of this mismatch and the tradeoffs between the potential breadth and strength of various forms of NGO self‐regulation using three detailed case studies.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2.
论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关系的法律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道庆 《现代法学》2007,29(6):56-68
财政转移支付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要构成内容,它有效协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表现出再分配性、无偿性、赠与性、间接调控性等多重特点。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形式、数额和附加条件,都是财政转移支付法调控的重点。我国正在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法》,应针对财政转移支付法调控的重点和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确立转移支付的目标,规范转移支付的形式,优化转移支付资金的计算确定方法和附加条件的设定。  相似文献   
143.
高校校规的违宪审查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胡肖华  徐靖 《法律科学》2005,23(2):20-26
我国高校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 ,但法律赋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权 ,所以 ,我国高校校规是一种自治规章 ,属于抽象行政行为。大学生是国家的普通公民 ,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 ,但现行司法体制在处理高校校规侵犯大学生宪法权利的行为时存在许多缺憾。为使高校管理法治化 ,高校校规必须接受违宪审查。法院在审查校规合宪性时应遵循一些原则 ,诸如法层级效力规则、校规合宪性推定规则、禁止歧视对等规则等  相似文献   
144.
高松元 《行政与法》2005,(10):30-33
公共行政,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满足公众的各种需要而进行的组织与调控活动,是理论与实践随历史演进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公共行政由于市场的失灵而得以迅速扩张,不可避免带来了诸多消极后果。公共行政的扩张有其必然性,但应当得到规制。  相似文献   
145.
刘永红 《政法学刊》2010,27(5):23-27
"对"字句是法律文本中使用频率较高、应用比较有特点的的句式之一,它在法律文本中主要有强调突显、指示范围、分类列举等语用功能,但运用中有与"对于"句混用现象,并存在滥用、漏用、错用等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6.
网络言论的失范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正祥 《政法学刊》2010,27(2):72-77
网络言论作为公民言论的一种形式,其自由同样必须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侵犯国家、社会或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言论,必须受到法律的追究。然而,网络言论是以何种方式侵权、又该如何通过法律加以规制,这都是值得探索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7.
控制下交付作为打击毒品犯罪尤其是跨国的有组织的毒品犯罪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已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其他侦查措施和手段所无法取代的。然而,由于国家法律的缺失等原因,在控制下交付的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这就有必要将控制下交付纳入法律视野.对其从法律上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148.
规制公共实施论是新比较经济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公共实施论的积极之处在于,强调对政府的中性态度,强调不同制度结构决定着规制实施能力的差别,强调从实施能力角度重新理解交易费用等,但在对规制的公共实施论的实践含义、认识含义与基本设定方面,却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文章就以上问题对公共实施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述评。  相似文献   
149.
诱惑侦查作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手段,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一直被广泛地运用,但在立法上对其并无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实或中的混乱及溢用,并引起极大争议。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不能简单化,应在追求相对合理的前提下,一方面使诱惑侦查这种有效的侦查措施继续存在,另一方面针对其可能带来的弊端进行规范,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负面影响,以实现诱惑侦查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0.
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正面临着十分复杂的能源形势和安全问题,因而制定一部《能源法》是十分必要的。《能源法》应当将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益、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环境作为其立法宗旨。《能源法》应当定位于能源领域的综合性立法,主要对涉及能源安全、能源效率、能源管理、能源环境保护等全局性的问题和其他单行能源法不予调整的问题加以规范,发挥宏观管理和对各单行立法加以协调和拾遗补缺的作用。由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组成的《能源法》起草小组起草的《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果能够进一步听取意见,去粗取精,相信能够成为一部科学和实用的《能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