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2篇
中国共产党   27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5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民主民本民生理念辨析及理论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民本、民生是不同的政治理念.民主是人民主权的权力本位,源于西方的社会历史基础;民本是与“君本”相对应的“以民为本”“为民作主”的政治思想,以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政治文化为生存发展的土壤;民生是超意识形态的政策措施,直接关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权的安危.吸取民本思想之精华,构建明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民生理论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2.
民生作为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权益之体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民声是民生的反映,是民意对民生的表达和期盼.民生和民声,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在国家社会发展中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83.
利益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以改善民生为利益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关注民生需求,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巩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的物质基础;必须把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同宣传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才能促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84.
定居与流动:布努瑶作物、生计与文化的共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布努瑶族农民打破了旧的以玉米种植为主的生计方式,转向新型的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这一生计方式的转变,使其文化特质由定居转向流动。由此证明了作物、生计与文化的共变规则。  相似文献   
85.
每个人都从童年开始他的精彩人生,每个人的童年经历将会是精彩人生中心理健康的基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应该承担让儿童快乐成长的责任,让儿童体验快乐,创造快乐,使儿童在快乐中成长为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个体,以健康的心理去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86.
论民生型政府的公共投入机制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型政府的建立要求建立和健全以民生为本,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公共投入体系。为了确保公共投入的民生取向,必须建构一系列公共投入机制,主要包括:公共投入的价值引导机制、利益表达机制、财权约束机制、公共投入的绩效评估机制和财政风险的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87.
时代的发展,法治的进步,必然带来农民工权利意识的觉醒。农民工的维权行为有合法形式、非法形式以及"中间途径"。从这些方式来看,农民工的维权行为具有徘徊在自力救济与他力救济之间、理性与冲动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以及政府的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之间的多元化特征。形成多元化的原因是农民工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及政府职能注重加强民生建设。  相似文献   
88.
民生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协商关涉公民切身利益、党的执政根基、重大决策风险、核心价值融合与社会稳定等,公民参与协商愿意强.其协商状况最易于体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优劣真伪.优化民生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协商模式是深入推进我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意义重大深远.我国民生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协商模式主要存在"决策型、动员型与...  相似文献   
89.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之一,是新时期推进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路径。随着搬迁户的入住,如何让搬迁户“稳得住、能脱贫”成为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关键。本课题试图针对贵州乌蒙山区易地扶贫搬迁户生存状态的前后比较,在“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搬迁户生计资本结构优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寻求解决搬迁户可持续生计问题的一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0.
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工人工资过低,甚至接近"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极限,不仅给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后代带来了负面影响,而且给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了不利局面。提高工资,改善民生,不仅是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需要,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