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0篇
  免费   76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276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268篇
政治理论   66篇
综合类   85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侵占罪属于侵犯财产罪的范畴。其客观方面的表现为 :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占有的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并且拒不返还或交出。正确认识侵占罪的客观特征对于正确认定侵占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2.
This article focuses upon the utilisation of film evidence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It describes and evaluates the historical deployment of this type of material at War Crimes Trials,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upon the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established at Nuremberg, in 1945, in the wake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During this Trial, the prosecution placed reliance upon the film, Nazi Concentration Camps, depicting with graphic realism the horrific barbarism of the Nazi regime. However, this was only made possible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ory evidential procedures, effectively circumventing the hearsay rule. A comparison is drawn between this, and the current position in England and Wales, following the recent relax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mbargo upon hearsay evidence. However, film evidence of the type adduced at Nuremberg may be more prejudicial than probative and should such circumstances arise, the interests of justice may not truly be served. Susan Twist is Senior Lecturer in Law at the Lancashire Law School, 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 smtwist@uclan.ac.uk. The author was assisted in research for this article by the dissertation of Kellie Goggins.  相似文献   
133.
共犯被告人之间的供述相互印证,但无其他证据佐证能否定案是目前法学界与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从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的内涵人手,论证该条中的"被告人供述"仅指证明对象被告人本人的供述,共犯被告人供述是该条所说的"其他证据",符合补强证据的要求,共犯被告人供述相互印证的情形下能够定案,而且这也是各国的立法通例.  相似文献   
134.
谈道路交通安全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道路交通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道路交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以法律规范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刻不容缓。《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是中国道路交通法制建设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国道路交通事业全面走向法治时代的崭新开端。  相似文献   
135.
抢劫罪是侵犯财产犯罪中比较严重的犯罪,是刑法打击的重点。《刑法》第269条规定了一种比较特殊的转化型抢劫罪,即由盗窃、诈骗、抢夺行为转化为抢劫罪。文章对转化型抢劫罪成立的前提条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作了详细的论述,并且认为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成为转化型抢劫罪。  相似文献   
136.
This paper responds to criticisms/misconstruals of our measure of the maximum probative value of evidence (D. Davis & W. C. Follette, 2002), and our conclusions regarding the potentially prejudicial role of intuitive profiling evidence, including motive. We argue that R. D. Friedman and R. C. Park's (2003) criticisms and example cases are largely based on inappropriate violation of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Further, we address the merits of our absolute difference measure of probative value versus those of the Bayesian likelihood ratio championed by D. H. Kaye and J. J. Koehler (2003). We recommend methods for presentation of measures of evidence utility that convey complexities of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new and existing evidence. Finally, we propose a probable cause standard for admission of potentially prejudicial evidence, dictating that admissibility of such evidence should be contingent upon other substantial evidence of guilt.  相似文献   
137.
我国以"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为原则的警检关系在司法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对此,学者们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解决方案。但问题的彻底解决必须在新的思路下进行,即设立看守警察职司侦查活动中的同步监督;设立证据规格,统一警检人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8.
公诉方式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诉讼法问题。我国现行的所谓"复印件主义"的公诉方式,存在着重大的法理缺陷和司法弊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对抗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确立"起诉状一本主义"的公诉方式。  相似文献   
139.
通过司马迁的宏观经济理论--"善因论",对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善因论"之理论体系包括开展多种经营致富的理论.这些经济思想对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0.
关于"沉默权"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许多案例表明,如果赋予犯罪嫌疑人以沉默权,将给侦查破案造成不利的影响,最早确立沉默权的英国从多年的司法实践中发现沉默权规定不利于查明案情,于1994年对沉默权制度作了重大修改.美国对实施了30多年的"米兰达规则"也提出了疑问,并通过判例规定了"米兰达规则"的若干例外.我国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精髓在于鼓励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坦白认罪,允许其进行无罪或罪轻的辩解,但不承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沉默权.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其实际意义就是限制警察的讯问权.我们不主张沉默权,并不意味着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虽然在某些案件中,口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证据,但我们必须坚持严禁刑讯逼供或以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式逼取口供.刑事诉讼证据较之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要复杂得多,如果再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则无异为侦查工作设置障碍,将造成案件久侦难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