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57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55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1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论述了再造山川秀美的西部的生态工程 ,是既为当代又为子孙造福的重大社会实践 ,其战略意义超越了生态环境本身而既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又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72.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中的生力军,他们在城市社会融入程度将影响着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融入和家庭稳定。从社区工作的角度介入,采用优势视角的思维模式,可以从社区管理、社区组织、社区教育、社区保障、社区工作者、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六个方面出发,逐步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过程。  相似文献   
73.
社会主义政治人才有着特殊的含义和要求。我国政治人才状况一是人才难得 ,二是人才流失。培养高素质人才要大力纯洁党员干部 ,善用人才 ,在改革中创造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相似文献   
74.
近年来,许多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农民进城打工,导致大量土地撂荒,造成了极大的浪费。通过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入股的形式获取收益,不仅能够盘活这些撂荒土地,提高其利用效率,也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一个新的机遇,当然在求得机遇的同时会有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存在,故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地探索。  相似文献   
75.
从解释学的角度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处于双重的关联之中,一是与文本相关联,二是与自己的生活相关联。从主体与文本的关联来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要“回到马克思”,即把握文本自身的意义;从研究者与自己生活的关联来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要“让马克思走入当代”,即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并用自己的生活实践来检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双重的关联又发生一种关联,其中“回到马克思”是手段,“让马克思走入当代”是目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相互依存,即为了“让马克思走入当代”,必须“回到马克思”,而“回到马克思”,应该是为了“让马克思走入当代”。  相似文献   
76.
《圣经》英译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强 《思想战线》2000,26(2):96-99
在英语国家(主要是英国),从<圣经>翻译的先驱凯德蒙到1973年"新国际版"<圣经>出版,<圣经>翻译经历了1400多年的历史,<圣经>英译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许多优秀版本和翻译巨匠.<圣经>英译不仅是宗教领域的大事,在英语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77.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初学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极大拓宽了他们的科学视野,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科学向西方近代科学的历史性转变.但在"天朝情结"和"以夏变夷"观念误导下,清初学者由"会通"滑入"索源",提出了"西学中源"说,把"中西会通"转向乾嘉时期对中国传统科学的盲目推崇,从而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8.
刑法第263条规定了抢劫罪的八种适用重刑的情形,司法实践中对其中的"入户抢劫"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导致了量刑的不适当.只有严格区分"户"与"室"的不同,正确理解"入户抢劫"的含义,才能做到量刑适当,避免罚不当罪.  相似文献   
79.
我国工会近年发展会员的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工会需要改变思维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发展会员的实践必然演变为一个博弈过程.各方的博弈,既为工会发展会员提供了机遇,也为工会发展会员带来了挑战.在不同模型下,主体之间的博弈方式不同.工会能否发展会员,常常取决于发展会员以外的因素.  相似文献   
80.
在侦查讯问中,讯问语言既是沟通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的信息载体,也是体现和实施讯问谋略和方法的有效工具。但在讯问中必须严格把握合法的语言暗示、启发和非法讯问中引供的界限;把握讯问人员策略地承诺与非法诱供的界限;把握合法的证据口头宣示方式和指名指事问供的非法讯问的界限,以保障讯问活动合法、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