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9篇
  免费   64篇
各国政治   47篇
工人农民   75篇
世界政治   6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0篇
法律   593篇
中国共产党   51篇
中国政治   349篇
政治理论   230篇
综合类   59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The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as a global public good (GPG)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since the Green Revolution of the 1960s and 1970s. While the term was not used at the time of its creation, the Consultative Group on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CGIAR) system that evolved at that time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prime example of the promise, performance and perils of an international approach to providing GPG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n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as a GPG tends to support this view and focuses on how to operationalize the concept. This paper adopts a different starting point and questions this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CGIAR and its outputs. It question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such a ‘neutral’ concept to a system born of the imperatives of Cold War geopolitics, and shaped by a history of attempts to secure its relevance in a changing world. This paper draws on a multi-sited, ethnographic study of a research effort highlighted by the CGIAR as an exemplar of GPG-oriented research. Behind the ubiquitous language of GPGs, ‘partnership’ and ‘consensus’, however, new forms of exclusion and restriction are emerging within everyday practice, reproducing North–South inequalities and undermining the ability of these programmes to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projected beneficiaries.  相似文献   
132.
在科学发展史上,方法论的突破往往带来科学发展的重大突破。历史地看,“实证”研究是一个在社会科学的发展中被扬弃的概念,科学的提法是“经验研究”。经验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强调科学研究必须以客观观察所获得的准确资料为基础。在法学研究中,经验方法只适用于研究与效用有关的问题,不适用于研究与价值有关的问题。进行经验研究,必须完成一个话语体系的转变,即从理论思维或逻辑思维转变到数量形式的思维。  相似文献   
133.
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几个历史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邓小平生平及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2 0多年来 ,邓小平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促进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为帮助人们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4.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日益复杂,治安学理论对公安工作实践的指导意义越显重要.但是,目前的治安学理论研究却存在许多的问题,导致治安学理论发展的停滞不前,对治安学的学科发展乃至整个公安工作的开展都带来极大的影响.应创新治安学的理论研究,改变当前这种不利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5.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地区警务经验,有助于超前分析、研究、解决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治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文章从探析香港警队建设发展历史进程入手,概述了香港警队的基本情况,分析了香港警务的基本特点,研究了香港警察教育训练的基本经验。学习、研究、思考、借鉴香港特区先进的警务理念、成功的警务经验,对于加强内地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提升战斗力、应对严峻社会治安形势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6.
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是复杂性研究与公安工作的良好结合。深入贯彻落实"三项建设",一要切实提高基层实战能力,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二要切实提高执法能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三要切实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7.
建设资金短缺、物品属性多样和治理主体多元,使农村基础设施的多中心治理成为可能和必要;其治理效果受行政体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相关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影响。在当前制度背景下,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不但需要明确各主体的职责、建立多元的筹资模式,还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治理的表达和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38.
民事检察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察官参与民事诉讼是各国检察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因法律、制度的不同各具特点,但皆具有公益性、监督性、广泛性等相同共性.我国在修订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应扩大民事检察职权.  相似文献   
139.
自20世纪中叶开始,心理学研究理念开始由"局外人"到"局中人"演变,这一演变是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有:科学哲学思想的演变,自然科学研究理念的转变,后现代思潮的作用和复杂性研究的影响.认真分析这种转变,有助于把握心理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确立正确的心理学研究理念与方法论,找到心理学发展的科学路径和相应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0.
黎光宇 《时代法学》2008,6(6):78-83
家庭暴力法律规制,不仅涉及公权和私权的平衡、法律规制的方式方法,而且还关涉介入主体的安排和权限等。我国反家庭暴力在法制上存在明显的缺失与不足。通过对当前法律体系的反思,提出了一系列完善我国警察介入家庭暴力的法律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