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2篇
  免费   19篇
各国政治   10篇
工人农民   49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篇
法律   345篇
中国共产党   45篇
中国政治   181篇
政治理论   57篇
综合类   40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界定单位犯罪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是单位行为和单位意志。特别对单位行为的构成、单位行为与个人行为的界限、单位意志的整体性的体现、利益归属的团体性等问题应着重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142.
本文针对SK-II事件在国内市场所引起的强烈反响,并结合国外的一些相关立法,深入地探讨我国采用集体诉讼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3.
孙永生 《行政与法》2006,(11):112-114
法人的本质即非团体人格,也非特别财产,而是在自然人人格基础上形成的区分人格。团体人格的本质就是复数自然人作为统一体而产生的单一人格,因而实体意义上的股东大会就是法人自身。股东大会作为实体,与董事会、监事会之间是代理关系,而非同为法人机关的并列关系。在此意义上,法人所有也就是股东共有。  相似文献   
144.
论虚假陈述民事案件的诉讼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仲崇玉  王燕 《现代法学》2003,25(1):120-122
在民众的强烈期盼下,最高人民法院终于做出司法解释宣布受理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但是由于其固守传统民事诉讼模式,难以有效地解决人数众多的虚假陈述民事赔偿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借鉴美国的集团诉讼机制以及德、法两国的团体诉讼的先进经验,改造我国已有的代表人诉讼制度,以解决虚假陈述民事案件的诉讼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145.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将我国带入了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时期,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性弱势群体正逐渐产生、显现,并且规模渐大。对社会治安稳定也产生了不小影响。  相似文献   
146.
学问渊博、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是不可多得的司法财富 ,我国应从人事制度上给予他们特殊的对待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7.
宪法与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与人权密不可分,保障人权是宪法的根本价值追求。当代宪法在关注自由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平等,关注平等就是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按照我国宪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构建和发展我国保障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制度,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8.
韩志红  付大学 《法学论坛》2005,20(3):104-109
因为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性,所以需要法律的特别确认,这是知识产权客体种类与物权客体种类认定的重要不同之处,这一特点在今天的信息社会已经显得有些滞后,难以满足不断出现新型知识产权客体的需要.为弥补这一缺陷,应进行制度创新,即变单纯法律确认为"法律确认为原则,法官确认为补充".所谓"法官确认"是指由法律界定知识产权客体种类认定的法定标准和法定程序,当有侵权行为发生时,权利人可请求法院依据该标准和程序对涉及的争议客体是否为知识产权客体依法作出认定.笔者认为,应将信息性、创造性、可复制性、实用性、私有性和有益性作为知识产权客体认定的法定标准.  相似文献   
149.
Can empirical data generate consensus about how to regulate firearms? If so, under what conditions? Previously, we presented evidence that individuals' cultural worldviews explain their positions on gun control more powerfully than any other fact about them, including their race or gender, the type of community or region of the country they live in, and even their political ideology or party affiliation. On this basis, we inferred that culture is prior to facts in the gun debate: empirical data can be expected to persaude individuals to change their view on gun policies only after those individuals come to see those policies as compatible with their core cultural commitments. We now respond to critics. Canvassing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we identify the mechanisms that systematically induce individuals to conform their factual beliefs about guns to their culturally grounded moral evaluations of them. To illustrate the strength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dynamics, we develop a series of computer simulations, which show why public beliefs about the efficacy of gun control can be expected to remain highly polarized even in the face of compelling empirical evidence. Finally, we show that the contribution culture makes to cognition could potentially be harnessed to generate broad, cross-cultural consensus: if gun policies can be framed in terms that are expressively compatible with diverse cultural worldviews, the motivation to resist compelling empirical evidence will dissipate, and individuals of diverse cultural persuasions can be expected rapidly to converge in their beliefs about what policies are best. Constructing a new, expressively pluralistic idiom of gun control should therefore be the first priority of policy-makers and -analysts interested in promoting the adoption of sound gun policies.  相似文献   
150.
连煦 《学理论》2012,(18):94-95
严格地说,族群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阶级主要是一个政治经济概念。但在现实中,族群和阶级经常是纠缠在一起的。阶级边界和族群边界都不是岿然不动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族群和阶级的边界就会淡化、消解、或者镶嵌和嫁接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