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20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09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17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起诉便宜主义在当事人主义及职权主义诉讼结构的国家都已有广泛运用并出现了发展新趋势。我国应扩大起诉便宜主义运用的范围。起诉便宜主义是审判中心主义得以确立的前提。起诉便宜主义与“检警一体化”是不相容的 ,并集中反映了检察官的裁判职能。  相似文献   
2.
梁平  王世成 《河北法学》2003,21(6):124-126
通过对欧洲反收购立法中采用的严格中立原则中存在的忽视股东集体行动和董事对于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义务、经验主义、为政府强制性反收购措施所不容等非理性状况的分析,提出了在欧洲反收购立法中采用经营判断原则的建议,认为这样可以为敌意收购行为提供更统一的运作环境,保护股东利益,减少成员国在建立反垄断屏障的压力,并且为企业在采取反收购行动时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经济增长,是比较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现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属于体制转换、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推动型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具体制度设计上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无论在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对刑事判决和民事判决之间的冲突如何协调,均存在一定模糊性。应从挽回损失、补偿受害人的角度实行民刑分立,同时启动程序分别进行审判,更好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相对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对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犯罪嫌疑人,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相对不起诉既是检察机关的权力,也是义务。我国的相对不起诉属于有罪认定,但只是控方为提前终止刑事诉讼的便宜行事,不具有终局裁判性质。相对不起诉在实践中适用比例偏低,是同我国现行司法体制直接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法律基础是宪法规定的,科技活动的广泛性、专业性、复杂性要求科技奖励的评审制度在内容上应体现高度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在形式上应集中突显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我国现行科技奖励评审制度及立法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完善我国科技奖励评审制度应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评审过程必须体现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规范,对现行的评审体系及评审方法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剥夺政治权利执行难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剥夺政治权利执行难问题反映突出.本文主要从社区矫正制度和剥夺政治权利这一刑罚制度两方面检视剥夺政治权利执行难的原因,同时就剥夺政治权利执行难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不起诉裁量权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起诉裁量权是检察官对于起诉与否的选择权,随着诉讼的激增,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该项权力,我国立法也不例外,但是由于范围过于狭窄,以及配套机制的不完善,使得该权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应当兼采两大法系在此问题上的做法,采取有效措施,以补现行制度之缺陷。  相似文献   
9.
既判力是一国司法判决权威的表现,而既判力主观范围(即既判力人的范围),确定的判决不是无限制地对任何人都有约束力。既判力原则上只对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有效,在特定情况下,其也会向案外第三人扩张,包括当事人的继受人、占有诉讼标的物的第三人、诉讼担当时之利益归属主体。这种适度的扩张是司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与社会现实情况相适应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缺席判决制度自古罗马时即已有之,从缺席判决主义模式到一方辩论主义模式的变迁反映了缺席判决制度从纯粹作为的一种终结程序的手段和一种惩罚措施转向更加重视程序的正当性即程序公正问题,但就缺席判决制度本身而言,它是为了诉讼的效益而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