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2篇
  免费   88篇
各国政治   120篇
工人农民   338篇
世界政治   13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3篇
法律   714篇
中国共产党   247篇
中国政治   1182篇
政治理论   520篇
综合类   250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338篇
  2013年   475篇
  2012年   388篇
  2011年   412篇
  2010年   389篇
  2009年   420篇
  2008年   379篇
  2007年   410篇
  2006年   419篇
  2005年   394篇
  2004年   349篇
  2003年   339篇
  2002年   264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0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略论美国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军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美军注重运用宗教的力量、开展精神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贯彻物质利益原则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对于我们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2.
高等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必然选择,目前高校教育改革包括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师考核等诸多方面,制度创新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3.
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警察教育都是职业教育而非学历教育,新世纪我国公安教育的模式必须改革:1.公安教育应是一种行业性的职业教育,而应淡化学历教育;2.选拔符合入警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到公安院校接受培训,尔后充实公安队伍;3.采用部队培养高学历人才的方法;4.将一些公安院校合并挂靠到普通高校;5.专业教师应到公安机关实习、挂职,解决教师的公安业务及技术技能问题。  相似文献   
184.
公安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立足于21世纪的需要,培养公安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公安教育发展方向,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学中。刑法教学中素质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法律素质。通过刑法教学,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相当的法律素质,为以后的公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实现公安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85.
浅谈高校图书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6.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不招收成人入学的作法,使成人丧失了完成普通高校学历教育的机会,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普通高校招收成人入学,既可开辟成人高教的新途径,又可促进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7.
弘扬中华传统道德精神是以德治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强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改进方式方法,从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坚持弘扬中华传统道德精神,着力创设中国式的德育环境;同时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努力实现从传统道德教育向现代化道德教育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8.
目前我国的信息管理学教育中存在着教育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 ,为适应网络时代对信息管理人员提出的新的要求 ,信息管理学教育必须进行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9.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师劳动权利立法与保障机制缺乏,加剧了体育教师劳动维权抗辩的难度。因此如何在我国体育教师劳动立法层次结构的基础上,保护体育教师劳动权利及目前立法缺陷,提出体育教师劳动权利的法律救济,对完善我国体育教师劳动立法和保障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0.
With the advent of the local turn in the mid-2000s, critical approaches have attempted to rethink peace building from the bottom up, placing local agents at the centre of the debate, declaring the end of top-down governance and affirming the fragmented, complex and plural nature of the social milieu. While local turn approaches have become popular in peace-building theory, this article invites the reader to question and problematise the local turn’s use of the concept of ‘everyday’, in order to explore paradoxes and contradictions that indicate the need to think more deeply about the impact of the local turn’s project of critiq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