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0篇
  免费   95篇
各国政治   137篇
工人农民   97篇
世界政治   368篇
外交国际关系   425篇
法律   747篇
中国共产党   357篇
中国政治   683篇
政治理论   627篇
综合类   13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533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371篇
  2007年   477篇
  2006年   491篇
  2005年   349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利用法律、公约、政令等手段,对劳动者实行身心保障的体系。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有利于社会分配公平化、社会稳定乃至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232.
刑事检察监督权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现行立法及实践中出现的诸多不和谐因素,制约着刑事检察工作的发展。因此,改革和完善刑事检察监督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司法效能的关键,又是刑事检察研究中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33.
地方政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治国方略的政策执行者、推进者。  相似文献   
234.
论法律的安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安定性不仅是法律自身的逻辑自恰性、连续性和体系化,更应该从法律与社会生活的适应关系中去理解。法律须被明确规定、实用而且保持相对不变,否则,法律平等、合目的性将无法实现。在转型社会法律安定性是在应对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法律与方法和法外空间等紧张关系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235.
浅论青少年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培育主要是打好两个基础、创造两个条件。和谐社会的宣传是青少年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培育的思想基础;和谐文化构建是青少年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培育的文化基础;和谐环境的建设是青少年和谐理念、和谐精神树立的客观条件;道德修养的提高是青少年和谐理念、和谐精神树立的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236.
促进罪犯重新融入社会是当代英国的重要刑罚目标。为此,立法上规定有监禁刑与半监禁刑,监禁刑执行中规定有刑期管理、家庭监视等制度。这对我国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37.
恢复性行刑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正常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它包括对罪犯的再社会化,对罪犯社会谋生技能的训练或修复,对罪犯健全人格的修复和教育,对罪犯社会道德与良知的恢复等。恢复性行刑所涉及的主体包括国家、社会、服刑罪犯、受害人以及社区公众。为此,恢复性行刑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尊重、和谐、安全、健康和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238.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决定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同样,人与自然关系的对抗也决定着人与社会关系的对抗。人类只有通过改变其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将人与自然的这种对抗性关系转向和谐性关系,进而才能建立起一个美满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239.
本文认为:在当下中国学术界理论界由种种与马克思不同甚至是根本对立的关于“资本”的观点和看法,汇集形成了一种颇具声势的“话语”;这种“资本话语”使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认识基础、深层价值纽带和根本指导思想都处于一种“不在状态”,因而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40.
张利群 《桂海论丛》2007,23(2):31-34
和谐社会的审美精神,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的需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积淀着和谐意识与和谐美精神,建构起和谐精神的根基。现代和谐社会在继承发展中,以其现代意识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生活的品质,弥合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和矛盾,从而以审美精神建构和谐社会,使和谐社会呈现出审美化、理想化与现实性、功用性结合的特征,体现出和谐社会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