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8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70篇 |
世界政治 | 36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122篇 |
法律 | 23篇 |
中国共产党 | 19篇 |
中国政治 | 56篇 |
政治理论 | 33篇 |
综合类 | 9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44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内涵是两岸关系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整合理论能为此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根据整合理论,整合可分为形式意义的静态整合和实质意义的动态整合,而整合路径包括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和联邦主义。通过整合理论的解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把握两岸关系主题,立足两岸关系现状,坚持和发展“一国两制”思想所提出的新的两岸整合模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两岸整合的路径上,杂糅了新功能主义和联邦主义,形成了“Z型整合路径”,从而既保证了“一国两制”的精髓,即在台湾高度自治的条件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又从现实主义立场确保“一国两制”,可以通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两岸充分交流和融合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2.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与最终实现完全统一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两岸关系不断实现机制化,最终形成各方都能够接受的机制性安排的过程。机制化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源于两岸交流交往的强大需求,建立在对增进共同利益的认知和化解利益分歧的需求基础之上。两岸关系机制化既是一种手段、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在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两岸关系机制化虽然还会遭遇到一些挑战,但也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83.
两岸和平协议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重要标志,现阶段海峡两岸仍然难以商签和平协议。两岸和平协议实质上是国家统一前的过渡性协议,“一中框架”是其政治前提。海峡两岸的认知差异应当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获得合情合理的解决,采取灵活方式,循序渐进地解决相关问题,包括程序性问题与实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4.
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明钧 《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88-91
本文着重分析了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结合高校实际从加强队伍的建设,创新学校管理机制,理顺学校与周边的关系,健全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树立诚信品质,创建科学预案制度,建立科技安全防范系统等方面提出了确保校园的平安与稳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中国提出,经中国、印度、缅甸三国向国际社会倡议,至今已半个世纪。它已经成为国际关系普遍准则。作为原则和理念,它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反对侵略战争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在对外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实践中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对其内涵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现在,许多同类思想、原则是它的引伸和发展,许多新的和平政策的倡议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而成。在后冷战的现时代,继续高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旗帜仍有极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6.
应当重视对中国外交的哲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文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5):70-73
“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外交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有许多问题需要从哲学上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包括中国外交的时代观、全球发展观、价值观、主体观、方法论、思维观、人权观和前进观等。作为泱泱大国,中国应当特别重视对外交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7.
和平外交是我党长期坚持奉行的外交方略。我国通过实施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长期的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党的和平外交方略指引下,团结和支持非洲国家,推动南南合作,是我国外交的重要战略。50年来中非人民紧密团结,中非友好不断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非关系发展的新实践表明,我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继续奉行和平外交方略。 相似文献
188.
本文论述了普京执政以来的俄罗斯政治经济形势及外交走向.政治形势趋向稳定,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外交走向日益明朗.俄罗斯开始进入一个由乱转治的历史转折新时期.在政治方面俄罗斯实现了新旧政权的平稳过渡,调整了政权结构,打击了车臣分裂主义势力,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国家统一;在经济方面修正了经济改革路线,调整了经济政策,治理并改善了经营和投资环境,促进了经济增长;在外交方面维护了叶利钦后期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寻找了自己在世界多极化新格局中的位置,以本民族利益为中心调整了外交政策,加强了与独联体国家的联系,改善了同西方大国的关系,推进了与东方国家的关系.但是,由于普京的内外政策尚未完全定型,改革的道路崎岖不平,经济缺乏增长的坚实基础,此外,国力锐减又限制了与西方大国外交活动的空间,所以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发展仍会遇到一定的阻力与困难. 相似文献
189.
Dursun Peksen 《国际相互影响》2018,44(4):681-708
What effect do economic sanctions have on the IMF lending decisions? Though countries under economic sanctions often face significant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ifficulties, no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o date has explored whether the IMF as a de facto lender of last resort intervenes in those countries in need. We posit that economic coercion is likely to hinder the target’s access to IMF credits as sanctioning (sender) countries are likely to use their political influence in the IMF to deny funds to the destabilized target economies. To assess the empirical merits of the hypothesis, we combine data on the IMF lending with the economic sanctions data for 120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from 1975 to 2005. Results indicate that target countries are less likely to receive IMF funds, especially when under sanctions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Our findings contradict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that the IMF is tasked with providing lifelines to member governments in need of help to ease their short-term balance of payment problems. Further, as much as IMF loans can be used as positive inducements to acquire a country’s strategic cooperation, we show that they might also be used by sender countries as a punishment tool against target countries to amplify the impact of sanctions regimes. 相似文献
190.
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其外交特点是:重视独联体,调整政策但区别对待;重视东方,中印平衡;对西方继续强硬但不破裂,进而改善,对美欧有所区别;利用俄优势,重视能源外交、体育外交、军事外交和大国外交;对国际事务提出很多新观点、新建议,使政府在实施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分量加重。其原因既有俄罗斯国力上升,也有国内的梅普组合因素,还有国际上的美国因素和中国因素。今后梅德韦杰夫外交将更加重视经济安全、能源外交和军事发展。对华将继续友好,战略借重加大,但发展空间有限,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在对西方关系上,在继承普京时期强硬外交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改善、缓和与西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